广东气候情况介绍:气候特征、气候资源以及灾害性天气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17-08-15 属于: 广东历史

广东省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总的特点是:气温较高,夏长冬短,降水充沛,夏季多雨,冬季少雨,雨热同期;夏、秋多台风和暴雨,秋季干旱较严重,冬春有冷空气侵袭。

由于本省地处低纬,北回归线横贯省境的中部,加之地形的影响,尤其是受山脉走向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形成多种多样的气候。

一、气候特征

1.气温高,夏长冬短

广东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8℃~26℃之间,最低为粤北山区的连山县,年平均气温仅18.7℃,雷州半岛的徐闻可高达23.3℃。日最高气温35摄氏度以上 的炎热天数,北部内陆的盆、谷地每年有20~30天,中部地区10天左右,沿海地区5天以下。月最高气温30℃的暖热天数,大陆中北部130~140天, 东部沿海100~120天,雷州半岛超过150天。全省出现的极端最高气温为42℃,于1953年8月12日出现于韶关。

月最低气温≤0℃的日数,北部5天左右,中部1~3天,南部1天以下。比较大的寒潮3~5年一次,特大寒潮30~50年一次。受其影响,粤北的极端最低气 温可至-5℃左右,如1955年1月,受强寒潮侵袭,广州地区曾发生过静水结冰现象。全省的极端最低气温为-7.3℃,1955年1月12日出于现梅县。

广东的夏季较长,粤北有5个半月左右,粤中为6个半月,粤西可长达7个月以上。广东冬季较短,粤北冬季也只有1个半月。

2.干、湿季明显

广东各地年降水量多在1500~2000毫米之间,但季节分配不均匀,多雨期是4~9月,此期间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夏季(6~8月)降水量占 全年降水量的40%~50%,冬季(12月至次年2月)不足10%,由于降水集中于4~9月,冬、春季少雨,常出现季节性干旱。粤北、粤东在春、夏两季降 水占全年75%以上,秋冬干旱;粤西在夏、秋两季降水占全年75%以上,秋、冬有时连续50~60天无雨,造成河流断流,库塘干涸。

3.热带气旋频繁

中国是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广东又是全国受其影响最多的省份,占影响全国热带气旋总次数的3/5。每年6~10月是广东省受热带气旋 影响的主要时期,占全年影响次数的88%左右,8、9月是热带气旋登陆最多的时期。热带气旋在广东登陆次数以阳江至徐闻一带最多;珠江口附近次之,海丰至 饶平一带最少。

二、气候资源

(一)光能资源

广东的太阳辐射比较强,日照时间较长。

每年到达广东地面的太阳总辐射量,约在4150兆焦每平方米至5510兆焦耳每平方米之间。由于受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云量、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太 阳总辐射量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和时间变化。其地区分布的趋势是: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珠江口以东沿海和兴梅一带为5000兆焦耳每平方米,其余各地 均在4500兆焦耳每平方米左右。以南澳的5510兆焦耳每平方米为全省最多,连山的4150兆焦耳每平方米为最少。

一年中各月的太阳辐射量,以2月份为最少,在180兆焦耳每平方米至330兆焦耳每平方米之间,连南仅183.4兆焦耳每平方米。7月份最多,大多在500兆焦耳每平方至630兆焦耳每平方米之间,南澳达到623.9兆焦耳每平方米。

全省各地的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500~2600小时之间。其地区分布是北少南多。粤西北为1500小时左右,粤东沿海地区年平均日照达2000小时以上,其余各地均为1750~2000小时。在一般情况下,广东的日照能满足两造水稻一造冬种作物光合作用的要求。

广东的太阳年辐射量较充足,是中国东部季风区的相对高值区,而且光温配合好,是全国植物生长量最大的地区之一。

(二)热量资源

广东各地年平均气温基本按纬向分布,由北向南递增,以西北部山区最低。20摄氏度等温线穿过阳山、韶关北部,连平、和平南部;22摄氏度等温线基本与东南 沿海相平行,1月份南北气温差别显著,北部偏北地区在9摄氏度以下,12摄氏度等温线经郁南、清远、从化、河源、紫金、大埔一线;雷州半岛在15摄氏度以 上。4月份开始,各地的月平均气温都可达到20摄氏度以上。7月份是全年最热的月份,各地月平均气温在28摄氏度左右。韶关附近是一高值中心,在29摄氏 度以上;低温值中心分别出现在连平和紫金附近,月平均气温在28摄氏度以下。10月份开始,等温线又开始转入东西走向,北部偏北地区的月平均气温为 22~23摄氏度,中南部地区23~24摄氏度,雷州半岛在24摄氏度以上。

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0摄氏度以上的时期是喜温作物的正常生长期。其开始期:北部出现于3月上旬,(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baikedang.com 谢谢啦!)中南部2月中旬前后,粤西在2月初前后;结束期,北部 在12月中旬左右,中部在12月底前后,粤东、粤西沿海在1月中旬以后。大部分地区作物的生长期均在280天以上,沿海地区则在340天以上。生长期内的 累积温度一般在6000~8500摄氏度之间。其分布为:连山、连南、仁化、始兴以北6000~6500摄氏度,其中连山仅5952,3摄氏度,为全省最 少;中部偏北地区6500~7000摄氏度;德庆、从化至梅县一带7000~7500摄氏度;中南部至沿海7500~8000摄氏度;高州以南 8000~8500摄氏度,徐闻达8505.1摄氏度,为全省最多。因此,全省大部分地区都能满足双季稻加冬种一年三熟的热量要求,适宜各种亚热带水果和 甘蔗生长。

(三)水分资源

广东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在1350~2600毫米之间,但时空分布不均匀。全省有3个降水中心,分别位于恩平、普宁和佛冈附近。各中心降水量都在2300毫 米以上,其中恩平高达2600毫米。降水量较少的地区有:罗定、郁南一带,兴梅盆地,南澳、饶平、澄海等地;雷州半岛南部等。其平均年降水量均在1500 毫米以下,南澳最少,仅1359.1毫米。同一地点不同年份的降水量相差也很大,如恩平1975年降水量达到3668.5毫米,而1977年仅 1272.1毫米,前者是后者的2.88倍。各地年降水量的变率,平均都在30%左右。

各地的降水日数(日降水量多于或等于0.1毫米)在120~180天之间,相差较大。沿海和盆地少,山区多。沿海及兴梅地区在150天以下,其中粤东沿海 及雷州半岛仅120~130天;粤北山区最多,在170天以上。在各级降水日数中,各地均以小雨为主,小雨日数占降水日数的70%左右,其余各级降水日数 占总降水日数的比例分别为中雨15%~20%,大雨接近10%、暴雨及以上仅占5%左右。

(四)风能资源

广东省各地年平均风速的大小与其离海的远近有密切关系,分布趋势是沿海和岛屿大,内陆小。丰顺—惠阳—花都—阳春—信宜一线以北在2米/秒以下,其中大埔、梅县仅1.0米/秒,此线以南在2米/秒以上,其中沿海地区均在3米/秒以上。

风能资源的地区分布与年平均风速分布一样,沿海岛屿丰富,内陆贫乏,地区差异较大。南澳岛,珠江口外群岛、下川岛等地风能资源丰富,年平均有效风能密度在 120瓦每平方米以上。南澳岛已建成了风能发电站。除此之外,在山区局部地方,山顶、山脊、风口等地风力也较大,可资利用。

三、灾害性天气

广东省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是低温冷害、干旱、暴雨、热带气旋等。

(一)低温冷害

低温冷害是冬半年冷空气活动异常造成的一种自然灾害。广东的低温冷害表现有低温阴雨、寒露风和寒潮。

低温阴雨 一般出现在2~3月份。据建国以来的统计数据,平均每年出现2.5次。

低温阴雨天气进程以北部为多,往南逐渐减少,北部年平均3次,中部2次,南部1次。一次低温阴雨过程最长持续日数,北部地区可达34天(1972年),中部地区为26~27天(1968年)。持续2~5天或6~9天的占70%以上。

低温阴雨的结束期,因各地区所处的地理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南北地区差异可达20天。粤北一般结束于3月中、下旬,粤中在3月上旬。出现低温阴雨的总天数, 粤北平均每年25天以上,粤中15天以上,粤西及沿海地区5~15天。1951、1956、1957、1964、1968、1969、1970、 1980、1982、1984、1985年是全省的重低温阴雨年。

3月中下旬, 日平均气温≤10℃,时间持续3天以上,可导致早稻死苗或返青迟缓,称“倒春寒”。1954、1961、1962、1980、1974、1976、1978、1980年都出现过倒春寒。

寒露风 是寒露节气前后广东晚稻抽穗扬花盛灌浆期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广东各地寒露风的初日、次数和持续的天数各不相同,一般规律是从北往南初日推迟,天数减少,程 度减轻。平均而言,粤北地区每年出现2次,中、南部每年出现1次。1967、1968、1971、1975、1978年是全省寒露风出现次数较多的年 份,1951、1953年全省未出现寒露风。

寒潮 表现为大范围、大幅度的急剧降温(24小时内降温10℃以上,极端低温≤5℃),并伴有强的偏北风或霜、冰、雨、雪的天气过程。入侵广东的寒潮,偏北地区年平均1~2次,中部1次,中南部约两年一遇,粤西五年一遇,粤东十年一遇。

影响广东的寒潮,出现时间较晚,即使是偏北地区,大致出现在1月上旬末,终止于2月中旬初,全年寒潮活动时期约1个半月。在异常情况下,北部地区早的在 10月下旬就有寒潮影响,晚的可迟至3月底。有50%~90%的寒潮降温幅度是10.0℃~14.9℃,15%~50%的寒潮降温幅度是 15.0~19.9℃。一次寒潮影响的最大降温可达24.2℃(韶关1952年2月15~18日),是全省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降幅。一次寒潮降温进程一般持 续5天左右,最长的10~12天。

(二)干旱

广东各地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季节性干旱(春旱和秋旱)。雷州半岛因年降水量最少,是广东的常旱区。春旱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地区;秋旱却以内陆地区为突出;而冬连春旱的发生机会,主要出现在粤西。

春旱 省境春旱较频繁,1951~1982年期间发生春旱的有27年,占总年数的84%,其中严重春旱的有7年,占总年数22%,历年春旱以1963年和 1977年为严重。雷州半岛是全省的重春旱区,旱年频率占90%以上,平均旱期100~120天,如果冬、春、夏连旱,一次连旱日数可长达200~250 天。中部肇庆、广州、惠阳北部、梅县属于中春旱区,旱年频率80%~90%,一次连旱日数60~100天,个别120天。

秋旱 1951~1986年期间,全省发生不同程度的秋旱有26年,占总年数的87%,其中较严重的秋旱有6年(1956、1959、1966、1967、1968、1969年)。秋旱期北部长、南部短。粤北和潮汕地区秋旱比较频繁和严重,西南部地区秋旱较少。

(三)暴雨

广东省的暴雨(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50毫米)主要集中出现4~9月份。其中发生在4~6月份的称为前汛期暴雨,主要产生在锋面活动和低空急流影响的天气背 景条件下,暴雨中心有:恩平和阳江等地(包括斗门、阳春和上川岛一带);海丰、陆丰;门、佛冈、清远一带。发生在7~9月份的称后汛期暴雨,主要产生在 热带气旋活动过程中,暴雨区主要分布在珠江口两侧的沿海一带(海、陆丰至阳江)。

广东省日降水雨量≥50毫米暴雨日数全省各地都有出现,平均每年4~13天以上。以海丰为中心的多雨区,年平均暴雨日数13天以上,为全省最多;以阳江、 恩平为中心的多雨区,平均年暴雨日数12天以上,居第二;以清远、佛冈为中心的多雨区,平均年暴雨日数也在10天以上。

(四)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主要带来狂风、暴雨和暴潮。广东是全国受热带气旋影响最多的省份,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次数最多,与其他省、区比,是海南的 1.5倍,.....的2倍,福建的2.5倍,广西的6倍多。影响广东的热带气旋有30%中心附近的最大风速每秒超过55米,海上风速有的可以达到每秒100米 以上。有记录可查的几次最大风速为:1953年9月初,登陆海丰—惠来的太平洋台风,汕尾曾记录到50米每秒的极大风速;1979年8月的太平洋台风,遮 浪站记录到极大风速每秒61米。

从全省来看,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以阳江—徐闻段最多,占登陆总数的45%,台山—惠东段占33%,海丰以东最少,占22%。台风风力大,破坏性极强,能使 海上船只倾覆,陆上大范围推毁房屋、庄稼和树木,直接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登陆广东的台风,1949~1994年46年共163个,年平均3.54个,占 平均每年登陆中国台风9.5个的37%,居全国首位,且登陆时强度大,其中达到强热带风暴的(即风力10级以上)有96个,占58.9%。广东每年都有台 风登陆,最多达7个,一年内有3个以上的有32年,并且有不少年份是3~4个台风集中在30天内连续登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