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希望出版社《世界儿童文学事典》第71页(926字)

又名影戏或灯影戏。

它是由演员操纵着用透明兽皮刻镂并彩色绘制而成的角色,紧贴在灯光透射的布幕上表演动作,配上音响道白,借以表演戏剧情节的一种民间艺术。中国皮影戏也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娱乐。宋代已很盛行。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周密《武林旧事》均有记载。

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记载:“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参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更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镞,自后人巧工精,用以精色妆饰,不致损坏。”及明清两代,影戏流传更广,由京城传播到许多地区,且与地方曲艺、民间戏曲相互影响、相互结合。剧目更加丰富多采,并有自己的文字脚本,称之“影卷”。演出时操纵皮影角色的演员说唱叙述为主,操作动作同步进行,并配之音乐渲染气氛。中国皮影戏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地区方言、唱腔、角色造型、表演形式等形成不同的风格,大体上分成北影与南影两个流派。早在元代就已传到西亚各国。

18世纪中叶,法国传教士阿劳德又将中国皮影戏带回巴黎,又在法国传播开来,并辗转传到意大利、德意志和英吉利各地。19世纪又传入美洲。南洋华侨又将它带到来、印度,并传到缅甸、泰国。

发祥于华夏的皮影戏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

在中国,皮影戏这一艺术,自北宋直至今天,一直是民间娱乐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抗日战争中,不少民间皮影艺人将它当作抗日救亡的工具,在宣传民众、动员民众中起过重要作用。在冀东地区的皮影艺人,甚至一边演出宣传,一边拿起枪杆与子弟兵并肩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北京浙江湖南河北、黑江等地先后都有皮影戏剧团建立。

由于文化部的倡导和扶植,皮影戏艺术逐步提高,先后出访亚、欧、非、美洲各国演出,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由于皮影戏艺术的造型和演出特别适合表演童话故事,因此它与儿童文学结合,成为受到人们热烈欢迎的一种艺术。

它在西方各国流行的情况,可参看“木偶戏”条目。

上一篇:玩具剧 下一篇:《儿童专题节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