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希望出版社《世界儿童文学事典》第395页(979字)

是前苏联着名儿童文学作家连·班台莱耶夫(1908—1987)的一篇名作。

《照片》的故事叙述流浪儿柯斯加偷了别人一只篮子。他把篮子里的皮鞋、衬衣都卖了,最后剩下一张照片。秋天到了,他饥寒交迫,不得不拿出照片去卖。路上遇见了一个大胡子,答应买他那张照片。

他写下了地址,要柯斯加到他家去取钱。“去呢,还是不去呢?”到了傍晚,柯斯加的胆子大起来了,决定上大胡子那儿去试一试运气。

大胡子早先因为反对沙皇政权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做了12年的苦工。他对流浪儿柯斯加的遭遇十分同情——柯斯加的妈妈生斑疹伤寒死了,爸爸被德国人用军刀砍断了腿,患坏血症死了,萨莎姐姐在饥饿中倒下。

他于是成了流浪儿。大胡子叔叔留下了他,还费了许多周折为他找到了一份工作——给剧院张贴演出广告,每月得18卢布80戈比工资。大胡子没提照片的事。柯斯加把照片钉在大胡子的床头。

有一天,柯斯加在张贴广告时,看到一个小姑娘,样子很像那照片上的小姑娘。那天,当他回到大胡子家里,看到照片上的小姑娘喜盈盈地坐着。这是大胡子的女儿,他把她从列宁格勒找到莫斯科来。

大胡子在信中告诉自己的女儿,说她在莫斯科有了一个小弟弟柯斯加。

从此,流浪儿柯斯加就有了自己的家。

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曾遭到14个资本主义国家军队的进攻。国内的地主资产阶级的反革命武装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企图推翻苏维埃政权。在这艰难困苦的年代里,人民在连年战火中流离失所,失去父母的孩子被迫到处流浪。

流浪儿成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个大问题。《照片》所描述的正是当时生活集中而具体的写照。

《照片》的发表早于班台莱耶夫的另一名作《表》。这篇讲述一个大胡子共产党人把一个流浪儿引上正道的故事,没有从正面直接地展开流浪儿生活画面,而是通过一个小小的侧面,真切而又动人地反映了一个经受过严峻考验的老苏维埃共产党人的宽广胸怀,他为革命分担困难的崇高精神品格,反映了他怎样体贴入微地关心、教育下一代的情景。

当《照片》的汉译文在中国发表时,作者班台莱耶夫曾作了如下题词;“世界儿童们,其中包括我的中国读者们,我由衷地期望你们成长为善良、诚挚、勇敢和热爱和平的人。”

上一篇:《表》 下一篇:《长大了做什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