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希望出版社《世界儿童文学事典》第534页(1423字)

里奇尔·克郎普顿系列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一个顽皮的英国学童。

这部作品共有40本,出版于1922年至1970年间。第一篇故事叫《浪荡儿》并非为儿童写。

作品刊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本妇女杂志上。

但第一部“威廉”作品《正是——威廉》(1922)一问世便被列入儿童文学。

事实上这是一部关于“普通男孩”的传统作品。其形象可追溯到美国小说《坏孩子的故事》(1869)以及后来英国作家伊登·菲尔波特的《通人情的男孩》(1899)。

威廉·布朗生活在一个典型的英国乡村家庭。父亲脾气暴躁,母亲则终年辛勤劳累。

家里还有一个哥哥罗伯特(他“十八岁,绝对优势”)和一个姐姐埃塞尔,她身后总是有小伙子跟着,姐姐的诱惑力总使威廉感到纳闷,“她是一个真正的博蒂姗莉”,小伙子着迷地说……威廉瞪了他一眼,带着诬蔑的口气说:“去你的,别来花言巧语。”二次大战之前,威廉家还有一条杂种贾珀和几个仆人。这套书陆续出版了几十年,但威廉却总是11岁。正如约翰·罗·汤森评论的,“他生于11岁,整整47年的生活中他一直是11岁。从来没有一个小孩会过这么多12岁的生日;这么多圣诞节,这么多次勉强去婶婶家作客,这么多次与流浪者、怪癖老处女纠缠不清,这么多机灵,这么多捣蛋,这么多次捧着黑脸不肯去洗。”

一有可能,威廉便逃避家庭的束缚(通常在腋下塞一瓶他喜欢的甘草水),去与浪荡孩子结伴为伍而且总是当头头。故事的其他人物有威廉的朋友亨利,道格拉斯和金德。另外还有一个自称的浪荡孩,尽管她三番五次遭排斥,但还是硬与他们粘连在一起。

她就是令人难忘的维奥莱特·伊丽莎白·博特。她是暴发户博特的女儿(“博特的调味品”)。刚刚搬到林子里,威廉及其朋友瞧不起“调味品”,说她是由黑甲虫变的(伊丽莎白对此并不否定),她说话咬舌儿,总是改不掉。V.伊丽莎白两眼泪汪汪,嘴唇微微颤动……‘我父新(亲)有钱,我应该第一,因为我父新有钱……’”

作者在第一篇故事《浪荡儿》中(也包括《正是——威廉》)就将主人公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全赖于作品幽默的叙述风格。

当威廉母亲叫他把邻居的婴儿推出去时,他和浪荡儿们决定绑架婴孩,勒索一笔赎金。

他牵来一头母,让它去喂奶并照看婴儿。母牛把小孩的草帽吃了。

从《正是——威廉》到《威廉与巫婆》(1964)由托马斯·亨利插图,画面幽默而活泼。(托马斯·亨利(1879—1962)直到1954年才与克朗普顿见面)以后的作品则由亨利·福特接替。后期几部作品带有一些现代画面,如《威廉和月球火箭》(1954),《威廉的电视节目》(1958)以及《威廉和流行歌手》(1965)。

(有些故事本身便拍成电视和电影)不过威廉的周围世界基本上保持不变,仍过着20年代的生活方式。作者去世后,其侄女里奇马尔·阿什比将早期作品中的一些细节作现代化修改,以便现代儿童读来不觉得是“某一时期的代用品”,例如他把威廉的短裤换成工装裤。

威廉以其富有挑衅性的对话风格而引人注目。

如“对!”威廉洋洋得意地说,“接下去!写条子,不许用纸和铅笔写条子,我们都看着。快!”

上一篇:泰格·蒂姆 下一篇:卡拉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