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协工作简明辞典》第185页(843字)

激励是指管理者为了引导职工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工作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管理者为了引导职工的行为按照组织所要求的方向进行,必须尽可能地知道什么东西引导着人们的行为,什么因素能够激励他们。

管理者能够行使管理的激励职能的原因,在于以下连锁反应:无论什么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人的需求导致人产生欲望或追求目标,人为了实现他追求的目标或平息他的欲望会采取各种相应的行动,行动的结果会使人的需求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新需求又会激发人的欲望或追求目标,如此不断地循环下去。

管理者进行激励的前提就是要了解职工的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求有以下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需求是生理需求,主要指维持自身生存的各种基本需求,如衣、食、住、休息的需求等。

第二层次的需求是安定或安全的需求,主要指职业的稳定、人身安全的保障等需求。

第三层次的需求是友爱的需求,主要指希望得到关心与照顾,以在感情、友谊等方面得到满足。

第四层次是受到尊重的需求,主要指获得社会尊重的需求,如有名誉、有地位、受人推崇等。

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主要指希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做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

马斯洛还认为,人的需求呈现阶梯式逐级上升,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虽然高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可能性愈益减少,但激励的力量愈益增强。

需求层次理论,在各种管理中使用,通常是卓有成效的。在科协的实际管理中,该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上一篇:控制 下一篇:科研管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