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东西方艺术辞典

昆腔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吉林教育出版社《东西方艺术辞典》第810页(751字)

又称“昆山腔”、“昆曲”、“昆剧”。

戏曲声腔、剧种。元代后期,流经昆山一带的南戏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得到发展,遂于明初称之为昆腔。明代嘉靖年间经魏良辅吸收海盐腔、弋阳腔的音乐,对昆腔加以改革,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素有“水磨腔”之称的歌唱体系,但这时的昆腔只是清唱。后来昆山人梁辰借鉴了魏良辅的研究成就,于隆庆末,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上演后使昆腔影响迅速扩大,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演唱者日益增多。

遂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万历末扩展到江浙各地,逐渐发展成全国性剧种,称为“官腔”。从明天启初到清康熙末的百余年间,昆曲蓬勃兴盛,新作不断涌现,竞演昆曲蔚然成风。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身段表情、说白念唱、服装道具等日益讲究,已有细致的脚色分工,折子戏逐渐盛行。昆曲广泛汲取了弋阳、海盐等南曲诸腔之长,在音乐上,成就空前。

曲调旋律、演唱技巧、戏剧性表现手法较以前均颇完美。

节奏上除通常的三眼一板、一眼一板、叠板、散板外,又增赠板,使音乐布局富于变化,显示出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演唱艺术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顿挫疾徐和各类脚色的性格唱法,发展了民族音乐艺术。

配器上较为齐全。昆曲是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昆曲对现代全国大部分声腔剧种都有过深刻的影响,如越剧的表演、京剧各类脚色的性格唱法等,都受到昆曲的深刻影响。在川剧、湘剧、婺剧、祁剧、赣剧、桂剧、柳子戏和广东正字戏等剧种中都保留着昆曲的部分剧目、声腔和曲牌。本世纪20年代,梅兰芳、韩世昌先后赴日演出昆剧,30年代梅兰芳赴美国、苏联演出昆剧,深受各国观众的好评。

上一篇:狂流 下一篇:拉魂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