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东西方艺术辞典

苏联电影学派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吉林教育出版社《东西方艺术辞典》第876页(1039字)

泛指社会主义苏联的电影创作。

十月革命成功后,爱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普洛塔占诺夫、库里肖夫等人,从不同岗位走到一起,进行革命电影的创作。他们是苏联电影学派的先驱和这一学派早期的杰出代表。他们深受社会主义现实建设和斗争的鼓舞,刻意探求表现新的革命内容的电影手段。在蒙太奇的实验与研究上,获得了成功。

发现两个不同镜头的对立或撞击会产生新的质或新的思想含义。拍下了《战舰波将金号》、《母亲》、《圣彼得堡的末日》、《成吉思汗的后代》、《兵工厂》、《土地》、《生路》、《迎展计划》等对世界电影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影片。

苏联电影学派始获世界声誉。1934年,瓦西里耶夫兄弟导演的《夏伯阳》问世,宣告苏联电影学派走向成熟。

该片中个人命运与人民命运相连,史性叙述与戏剧性冲突并用,创造了个性鲜明的英雄典型。尔后,相继问世的影片“克辛三部曲(《马克辛的青年时代》、《维堡区的故事》、《马克辛的归来》)、《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波罗的海代表》、《列宁在十月》、《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共青城》、《教师》、《政府委员》、《肖尔斯》、《伟大的公民》等,都避免了影片人物缺乏个性的类型化倾向,塑造了血肉丰满的各类人物形象。这些影片构成了苏联电影学派创作的一次高潮。进入40年代,战争的破坏,苏联国内个人迷信的膨胀,文艺界“无冲突论”的影响,苏联电影创作滑向低谷。

故事片生产数量急剧减少,又多为回避矛盾、粉饰现实、鼓吹个人迷信的影片。40年代到50年代初的十几年间,拍摄的影片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她在保卫祖国》、《青年近卫军》、《乡村女教师》等几部之外,都在电影史中消声匿迹了。

自1956年后,“个人迷信”、“无冲突论”和文艺上的教条主义遭到严厉清算。创作出《第四十一》、《雁南飞》、《一个人的遭遇》、《士兵之歌》、《伊凡的童年》、《一年中的九天》、《我二十岁》等颇具艺术活力和生活气息的影片。

这时期的电影创作,不断形成了题材和艺术风格多样化的局面。构成苏联电影创作第二次丰收期。

七八十年代,苏联电影进入稳定繁荣的时期。这期间,既注意了对苏联优秀电影传统的继承,又努力进行艺术创新。故事片大多采用多线索、多层次、多角度的开放式结构。风格样式和表现手段进一步走向多样化。整个电影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势头。《解放》、《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红莓》、《他们为祖国而战》、《辩护词》、《个人问题访问记》、《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等,为这一时期代表作。

上一篇:苏联大剧院 下一篇:苏沃洛夫大元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