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鸣虫图鉴

酱油蟋

学名:酱色蟋Gryllus minor Smiraki。

俗称:酱油蟋蟀或垣蛩。

酱油蟋隶属直翅目蟋蟀科蟋蟀属Gryllus Linne 1758。具有科的一般特征。

(一)形态描述

体为中等大小,平均体长14毫米(小的12毫米,大者少数体长可达18毫米)。通体褐色或深褐色,常呈酱油色,故名酱色蟋蟀。头圆富光泽,头顶为深褐色,后头有6条直纹脑线,后脑区色略淡,两触角之间有一条黄色横纹称前额眉线。口器黄褐色,须长30毫米。前胸背板长方形,宽大于长,黑褐色密布黄斑与绒毛,前翅发达略短于腹端。雄发音器镜典型,有一曲脉相隔,斜脉三条,膀呈暗褐色,雌前翅具规律斜脉,雌产卵管长而直约8毫米。雌雄后翅发达或不发达,长者折叠于前翅下呈尾状,前足胫节内外有圆形听器。六足色均为黄褐色,有黑色斜纹,六足腿色偏深。

(二)生活习性

主要生长在中国江南,畏光喜暗,夜出昼伏,常栖息断壁残垣的阴暗潮湿的瓦砾中,故有垣蛩之称。白天不叫,常夜间鸣叫,声如“唧里、唧里……”鸣声较低而娇细,鸣声委婉悦耳。两雄相遇亦有咬斗鸣叫角逐的习惯。

(三)产地分布

主要分布在我国江南,如浙江上海江苏各地。

(四)选择与饲养

酱色蟋的选择也是选头大项阔、翅大而长者,选个大体壮者为佳。颜色要色足者,黑的部分真墨黑且亮,黄色部分真纯黄且闪金光者为佳;翅要大而色浓,翅脉粗者鸣声响。最忌黑色部分色淡而无光,该黄部分不黄,浅淡无色者属下品。

酱油蟋的饲养与其他鸣虫相似,属植食性或杂食性昆虫。从观赏角度养酱油蟋的虫罐宜用浅色或白色的,罐底与虫体反差大,黑白分明好看。当然,也有人用墨黑底罐或红土底罐养,效果亦佳。深秋立冬后可放入竹筒或葫芦内,注意保温。酱油蟋畏光喜暗,勿在日光下长时间晒。饲料仍可用各种瓜及水果果肉、米粥及嫩菜叶,轮流更换喂养,尤其不能缺水,可以把体质属弱性的酱油蟋养到冬至。

上一篇:灶马蟋 下一篇:飞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