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鸣虫图鉴

墨铃

图43 墨铃

学名:细长剑蛣蛉Homoexipha lycoides(Walker,1869)。

别名:黑铃(有鸣虫黑牡丹之称)、赤胸墨铃、蚁铃、乌铃、墨铃、油铃。

墨铃隶属直翅目ORTHOPTERA蛣蛉科Trigonidiidae剑蛣蛉属Homoexipha Saussure 1874。

(一)形态描述

体小型体长仅5.5~7毫米,身体细小狭长,整体近黑色,粗看似一只大黑蚂蚁,故称为蚁铃,又因其黑亮如油浸,故亦称为油铃。墨铃头小而长圆形黑亮,两复眼黑色略突,额突有毛。须触角柄节及梗节黑色,鞭节淡褐色,下颚须第5节较第4节长,端部膨大呈三角形黑色。前胸背板略长呈梯形,前缘为圆弧形,后缘平直。前胸背板为红褐色,前中足黑褐色,前足有听器。后足细长,腿节基部色淡略带浅褐红色,端部及胫节均为黑色。头项连接处最狭细,体态苗条。

雄:前翅略长于腹部,翅前部呈红褐色,翅后部淡褐色,透明,有金属光泽。背区有4褐斑,一斑位于斜脉处,一狭长斑位于翅内侧,另一斑位于发音镜内角处,末斑最大,位于翅端。发音镜近菱形,长约为宽的1.5倍,后侧有二狭长翅室,对角脉短而弯曲,侧区3脉。

雌:前翅狭长,达腹端,淡红褐色,半透明。背区纵脉5,伪脉3。产卵管上弯。

成虫体长5.5~7毫米,前翅4~4.5毫米,后腿节长4~4.3毫米,产卵管长2毫米。

(二)生活习性

墨铃原生长于毛竹、路竹中,亦栖息于南方草丛、矮灌木、土丘乱石中。白昼活动,行动敏捷,跳跃快,善爬行于草叶背面。一年生一代,以卵越冬。善鸣叫一般在傍晚与夜间鸣叫,白天少叫。鸣声细长属中音,鸣声如“蒂——蒂、蒂、蒂、蒂、蒂、蒂——”连续鸣叫,鸣叫一回可持续50多分钟或近1小时之久。鸣叫时的姿势独特,头部下低,六足腾空,前翅竖起,腹部尾端微翘,长鸣不已。如不受惊扰可持续长鸣。南方野外12月份初鸣声渐稀,12月中下旬则销声匿迹。

(三)产地分布

江苏(苏州无锡)、上海浙江台湾;日本、斯里兰卡、印尼(爪哇)等。

(四)选择与饲养

选择墨铃,不论产于何地,均以体形长大、个大翅大、黑红色泽、头黑亮、后腿紧靠躯体者为优。后腿靠身,表示先天足,体强健,寿命长。两腿松垮的,为老弱或受伤者,不但形态不美,而且体弱寿短。体色以黑而透亮者为佳,头胸节略带铁红色的称“铁颈”,整体黑而透红的称“铁颈背”。“铁颈背”墨铃不但体色佳,而且鸣声也响亮浑厚,属珍稀品,长须赤颈者为优。

墨铃的体形大小和寿命长短,随产地而有差别,浙江杭州的墨铃在6-7月可见“叫虫”(所谓叫虫是指成熟的鸣虫),体型中等,寿命短,仅可饲养约两个月。苏州、常熟及宜兴的墨铃,于8-9月见“叫虫”,体形小,寿命稍长。上海浦东的墨铃,出虫期较杭州墨铃晚三个月,寿命较长,可饲养过年,比较名贵。

墨铃的饲养:

养法与其他几种鸣铃相似,由于个体小必须用虫盒装,用木质、竹质、角、塑料的虫盒均可,但用前两种木、竹盒更为适宜,美观显眼。

饲养墨铃的虫具,宜用白色或淡色底板的虫盒,虫在其内,反差强,清晰易见。饲料用南瓜、苹果、粥、饭粒均可。若要墨铃白天鸣叫,可将几只墨铃,分别单独放在小盒内,在小盒内放好足够的湿而不易干燥的食物,再将所有小盒关闭在暗黑的大盒中。几天后,在白天开盒,使墨铃骤见亮光,它们便会齐声鸣叫。正常的墨铃长鸣还是在光线暗的晚上或夜间,食水足温度适宜时,放声长鸣。

墨铃在江南最普遍,最容易养过冬,只要稍加保温就可从9月养到第二年3月,故为南方深受欢迎畅销的冬季鸣虫。天冷时把墨铃揣在身上为“揣叫”,可随身听,放在家里为“墩叫”,可在家中或枕下、枕边听叫。

上一篇:金铃子 下一篇:石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