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六变

廖平经学思想发展的6个阶段。初变始于1883年,廖平“袭用东汉法”(《四益馆经学四变记》自序),今古文经学并重。以《周礼》为古文经学的大纲,代表孔子早年思想;以《王制》为今文经学的大纲,体现孔子晚年思想。这一阶段约止于1886年,代表作是《今古学考》。二变为1887~1897年尊今抑古时期。廖平转为信奉今文经学,认为先秦及西汉均无所谓古文经及古文经学,这些都是刘歆、郑玄等人的伪造。1888年撰写的《知圣篇》、《辟刘篇》代表了廖氏这一时期的观点。三变约为1898~1901(一说止于1904年,另一说止于1905年)年间的思想。廖平在尊奉今文经学的立场不变的前提下,创造小统大统说。他认为《王制》及有关经典体现着孔子治理中国的王伯(霸)思想,这是小统。而《周礼》及有关经典则是孔子治理世界的皇帝学或大同思想,这是大统。《知圣续篇》、《地球新义》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四变是1902~1917年间的思想。主要特征是把中国传统的儒、道、释等家的典籍分别划归天学人学。他认为《尚书》、《春秋》、《周礼》、《王制》、《大学》等为人学;而谈论六合以外的《易》、《》、《中庸》、《山海经》、《列子》、《庄子》等则为天学。代表作是《孔经哲学发微》。五变始于1918年(有的史家认为始于1912年),主要是“改去‘今古’名目,归之‘小大’,专就六经分‘天人’、‘大小’”(《六变记》)。他确定《礼经》、《春秋》、《尚书》为人学三经,《乐》、《诗》、《易》为天学三经。并重申1912年的主张:孔子为作六经而制字,摒弃前此的拼音符记,创造了足以载道垂法的中国文字。代表作是其学生黄镕笺述的《五变记》。六变始于1919年(一说1921年),主要是用《内经》去解释《诗》、《易》二经。1930年完成的《诗经经释》和《易经经释》是其代表作。

除了他的学生对六变多所肯定外,俞樾等人对初变评价较高。学术界也普遍肯定二变对康有为的影响。综观其六变,也有不变之处:一是尊孔不变。他一直把孔子看做前知、生知的圣人,而且把孔学的范围越变越大。他不但力图把孔学的适用范围由中国推至全世界,而且力图把中国乃至世界各宗教和学术流派都纳入孔学的体系中。二是始终坚持六经乃孔子所作。三是所作结论大都缺乏缜密论证,牵强附会的论断甚多,从三变起尤为明显。

上一篇:公德和私德 下一篇:《新唯识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