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

南宋朱熹和吕祖谦合编的一部理学入门书。淳熙二年(1175),吕祖谦从浙江福建与朱熹会晤,两人在寒泉精舍相与读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的书,深感其著作“广大闳博,若无津涯”(《近思录·前引》),初学者不易把握其要义。于是,朱、吕两人从《太极图说》、《易通》、《西铭》、《正蒙》、《经学理窟》、《二程遗书》、《周易程氏传》等书中,精选摘录有关体用的论述622条,分类编排,分为道体、为学、致知、存养、克治、家道、出处、治体、治法、政事、教学、警戒、辨异端、观圣贤14个专题。书名取子夏“切问近思”之意。朱熹取此书名的用意在于把《近思录》当做学习四子著作的阶梯,四子著作又为学习六经的阶梯,“入圣之基”(《原序》),以正“厌卑近而骛高远”(《后引》)之失,从而使学者致力于日用之实,避免好高骛远。

该书是依朱、吕两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的,从宇宙生成的世界本体到孔颜乐处的圣贤气象,循着格物穷理,存养而意诚,正心而迁善,修身而复礼,齐家而正伦理,以至治国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礼法制度,然后批异端而明圣贤道统。朱熹认为“道体”是“论性之本原,道之体统,盖学问之纲领也”(《近思录》卷一)。主张“为学之要,尊德性矣。必道问学,明乎道体,知所指归”(《近思录》卷二)。要求“出处之道,盖身既修,家既齐,则可以仕矣”(《近思录》卷七)。倡导“论教之道,盖君子进则推斯道以觉天下,退则明斯道以淑其徒。所谓得英才而教育之,即新民之事也”(《近思录》卷十一)。并阐明儒学道统是自、禹、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孔子孟子,经汉唐董仲舒韩愈,至宋周敦颐、张载、二程而发扬光大。

《近思录》在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确立儒家道统,传播理学思想起过重要作用。宋人叶采评价说:“规模之大而进修有序,纲领之要而节目详明,体用兼该,本末殚举,至于避邪说,明正宗,罔不精核洞尽,是则我宋之一经。”(《近思录集解原序》)清代江永则称:“凡义理根源,圣学体用,皆在此编。”“盖自孔、曾、思、孟而后,仅见此书。”(《近思录集注自序》)清儒张伯行仿其体例,摘录朱熹言论,辑有《续近思录》14卷,共639条。

主要版本有:叶采集解本,明正德十四年(1519)汪伟刊本(南监本),明稽古斋刊本,正谊堂本,清康熙中御儿吕氏宝诰堂刊《朱子遗书》本。《四库全书》、《西京清麓丛书正编》、《端溪丛书三集》、《丛书集成初编》均收录。

上一篇:苏辙 下一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