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论》(阮籍)

三国阮籍撰。基本内容是阐发儒家礼乐论的思想,但也吸收了道家思想,反映了玄学融合儒道的特征。全文中心为论证“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一传统命题。“移风易俗,奠善于乐”,语出《孝经》,实则本于荀子的《乐论》。阮籍的论述首先以音乐之本体为立论的基础:“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按荀子论乐已有象天法地之说,《吕氏春秋》则谓音乐“本于太一”,《乐记》称“乐者,天地之和也”,阮论盖沿袭前人之说,而又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表现出玄学推究本体的时尚。正因为音乐合乎天地自然之和谐,故其移风易俗是潜移默化的自然过程:“乾坤易简,故雅乐不烦。道德无味,故无声无味。不烦则阴阳自通,无味则百物自乐,日迁善成化而不自知,风俗移易而同于是乐。此自然之道,乐之所始也。”此处引用《易传》和老子的观点,赞美了简朴平淡的原始音乐,然后又慨叹:“同于是乐”的局面之遭破坏:“八方殊风,九州异俗,乖离分背,莫能相通,音异气别,曲节不齐。”地方音乐亦即“国风”的兴起,使乐曲多样化,比淡而无味的雅乐有更强的表现力,应该说是中国音乐史上的巨大进步,而阮籍则深致不满,可见他的音乐思想是保守的。圣人所制的雅乐的特点是“和洽”、“平和”,故能使“风俗齐一”。雅乐之有度数,则能使“下不思上之声,君不欲臣之色,上下不争而忠义成”,即保证封建秩序的稳固。因此阮论所突出的是“正乐”,“正乐者,所以屏淫声也,故乐废则淫声作”,正乐可排斥淫声,废乐反而会导致淫声的泛滥。阮籍还指出礼乐相辅而行,“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其说采自《乐记》。阮籍以为乐的本质是“和”,五帝三王之乐应时而变,但不改其“平和”,“圣人之乐和而已矣”。这是儒家的传统见解。最后阮籍还特别觝排悲乐:“诚以悲为乐,则天下何乐之有?天下无乐,而欲阴阳调和,灾害不生,亦已难矣。”汉代以来,悲乐甚为流行,阮籍因悲乐违背了“平和”的标准而加以否定,也是偏狭的看法。《乐论》展示了阮籍思想中维护礼教的一面。

上一篇:《通易论》 下一篇:阮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