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

东汉徐幹撰。成书年代不详。全书分上、下卷,共20篇(按曹丕《与吴质书》称“二十余篇”,恐有散失)。从总体看,《中论》的思想倾向归于儒家,但并不恪守传统儒学。徐幹认为,“大乐之成非取乎一音,嘉膳之和非取乎一味,圣人之德非取乎一道,故曰学者所以总群道也”(《治学》),主张兼取综采各家之长。如其中《智行》一篇称,明哲与志行二者如不可兼,应取“明哲”,因“明哲之为用也,乃能殷民阜物,使万物无不尽其极者也”,就不完全是儒家思想。《赏罚》一篇强调信赏必罚,显然汲取了法家之说。他对汉儒的训诂章句之学深表不满,说:“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然鄙儒之博学也,务于物名,详于器械,矜于诂训,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以获先王之心。”(《治学》)《中论》重在阐扬儒家之义理,主要在修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对于修身,他提倡谦让庄敬,尤其是敬,“敬也者,礼之情也”(《法象》)。又提出论道要先“用乎己”,谓之“务本”(《修本》)。修身既要“兴善”,更要“改恶”,“恶不废则善不兴”(《虚道》),因此君子应该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诚心地改正自己的过失,也要敢于指出别人的错误,不加隐讳。但又告诫说话要慎重,“君子非其人则弗与之言,若与之言,必以其方”,“必先度其心志,本其器量,视其锐气,察其堕衰,然后唱焉以观其和,导焉以观其随”(《贵言》),即讲究方式方法,善于诱导对方。对于治国,他认为:人君要务大道,明远图(《务本》);审察大臣不要为众人的称誉所惑,而要有自己的主见(《审大臣》);要听从正确的意见,也要抵制错误的意见(《慎听从》);要识别与圣人之教貌同而实违的异端邪说(《考伪》)。此外,《审民数》一篇还指出了人口统计的重要性。《谴交》一篇则抨击了当时广交游,拉关系,结党比周,而不修道艺、不治德行的社会风气。《中论》卷首有无名氏序文,其末说明《中论》所记仅是徐幹学说的一小部分,因其早逝而未能尽述。但仅从这20篇中,已可看出汉末儒学脱离经学的时代趋向。

上一篇:《论语义疏》 下一篇:皇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