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象尽意

周易》的卦爻象是用以充分展示事物蕴义的。引申意为:形象可以充分展示事物的蕴义。《易传》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语出《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先秦哲学家已开始探讨言和意的关系问题。言指言辞、概念、论说。意指意志、情感和主体对客体的理解。墨家肯定言可达意。老庄道家否定言能达意,或即使得意须借助于言,言也是一种外在于意的工具。《易传》对此持折中态度。它的独创见解是:言不尽意,象可尽意。认为言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表意,但不能尽达;要尽达,须依靠象。象指卦爻象。《易经》将卦爻象配以卦爻辞即言,则使意得到极完美的表达和沟通。因此,象比言更为重要。

卦爻象具有形象性。立象尽意之说表露出形象思维重于抽象思维的倾向。这种观点有合理性,也有很大的片面性。其对中国古代学术的影响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如中国古代学术长于对整体和动态联系的观察,但疏于抽象理论的建树和概念的辨析等。

立象尽意突出了言和象以意为目的,意以言和象为手段的关系。在言、象、意三者之中,强调了意的首要地位。这成为易学史上义理学派的主要理论根据。王弼由此进一步提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周易略例·明象》)他同时还把庄子“得意忘言”的思想融会进来,主张“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同上),把言意之辨推上了高潮。立象尽意和得意忘象之论,对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中国艺术重传神而轻形似,追求“意在象外”的境界。美学象意观和意境说的建立,与此有直接关系。

上一篇:白虎观会议 下一篇:赞天地之化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