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

宣扬孝治、孝道思想和宗法伦理思想的儒家经典。其名源于对孝为天经地义之行的认识。《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汉代列为“七经”之一。作者各说不一。《汉书·艺文志》记载为“孔子曾子陈孝道也”。宋王应麟疑其为后人伪托孔子、曾子而作。清纪昀认为是孔门后学七十子之徒所作。曾有今文、古文两种传本,今文本18章,东汉郑玄注。古文本22章,旧称孔安国注,佚于梁。隋刘炫伪作孔注传世。唐开元七年(719),玄宗命诸儒鉴定今、古文两种本子,汇集韦昭、王肃、虞翻、刘劭、刘炫、陆澄诸家之说为注,刻石太学。天宝二年(743)重注颁行,郑玄注本和伪孔注本同时废止。今通行之《十三经注疏》本,即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清乾隆时,鲍廷博得日本孔注本,刊入《知不足斋丛书》,嘉庆初,自日本传入。唐魏徵作《群书治要》,内有《孝经》17章,即郑玄注本。该本有删节,清严可均自《经典释文》等校辑遗文,成《孝经郑注》,刊入《咫进斋丛书》。清皮锡瑞撰有《孝经郑注疏》。今通行本18章为: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卿大夫章第四,士章第五,庶人章第六,三才章第七,孝治章第八,圣治章第九,纪孝行章第十,五刑章第十一,广要道章第十二,广至德章第十三,广扬名章第十四,谏诤章第十五,感应章第十六,事君章第十七,丧亲章第十八。《孝经》的主旨是宣扬封建孝道。认为孝是“至德要道”,是为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主张不亏体、不辱身,养志重于养体。按照社会等级,分孝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五等,规定了各自的行为准则。认为孝道的本质是取法天地,立为政教,以教化世人。提倡以孝治天下,移孝作忠。此书是了解和研究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材料,也是了解和研究儒家思想旨趣和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材料。

上一篇:天文人文 下一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