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笑纳女装,耗死诸葛
司马懿营帐之中的内室多了一个香炉,日日紫烟缭绕。他不能再模糊甚至否认上天的力量,冥冥之中,有神灵窥伺着人间,执掌着生灭兴衰。有一种规律是谁也无法僭越的。刚刚从死亡线上逃奔回来,他仿佛一夜之间彻悟了许多许多。这条老命是苍天给留下的,也是大魏江山给留下的。中原当兴,要留下我保家卫国啊。自己的生命已经不再仅仅属于个人,而应属于神圣的疆土,属于至上的皇权。
司马懿领兵撤到渭水北岸,与孙礼部众会合,烧掉了浮桥,依旧拒水依山,坚强守备,并且下令:谁若再要轻易引兵出战,必然斩首示众。
诸葛亮选定了五丈原屯驻兵马。司马懿闻报,长舒胸中之气,对身边大将说道:“这真是我朝皇帝的福气啊!倘若诸葛亮兵出武功山,在东面依托山势,择地安营,与我军遥对,那么我们就陷入了危险的境地。如今诸葛亮却屯兵五丈原,日久定然自行生出变故。”
两军相持又是半月。伐魏信心受到严重折损的诸葛亮已经感觉自己身体日益虚脱。情绪也渐渐不稳定,往日的谨慎与冷静仿佛一去不返,自己越来越变得急切而烦躁,心中时常感到慌乱,吃饭无味,彻夜难眠,精神恍惚,四肢乏力,虽然心中明白如镜,但是却无法调节。有时夜中竟然做起噩梦,司马懿成了他的天敌,二人斗武、斗智、斗法,从人间直杀入天界,都难分胜负,几次遇险,惊醒过来,冷汗浸湿了被褥。他多次派大将到魏军营寨前挑战,司马懿都置若罔闻,拒不出兵。诸葛亮的心中更加焦急。远涉重山险水,出兵离开成都已经接近多半年,却天天这样相持,现在想起来真是进亦难,退亦难。
这天,诸葛亮决定用激将之法,尽可能用尽侮辱谩骂之能事,他让人拿来巾帼妇女之衣,差人送给司马懿,并且修书一封,信中说道:
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尝闻管子有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窃唯司马仲达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不思披坚执锐,以决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而谨避刀箭,与妇人有何异哉!今遣人送巾帼素衣至;如不出战,可再拜而授之。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敌。
“巾帼”,就是小女子未及笄时所戴的头冠,蜀地叫作昙笼。女子十五而笄,“未及笄”就是尚不满十五岁。诸葛亮把巾帼送给司马懿,是要讥笑他坚壁不出,好似闺阁中的女子一样。又送上素色女衣,是要说明雌雄已然分晓,辱骂司马懿乃是败军之将。
诸葛亮此计如果用在别人身上,没有不成之理,但是司马懿却生性大度能容,善于含垢忍辱,看到巾帼女衣以及书信等物,更加明白了诸葛亮急于求战的心态,反而更为坚定地认为:坚壁不出,利在自己,而弊在敌人。
所以司马懿在来使面前,非但没有表现出半点的怒意,相反还设宴款待,重赏使者。
席间,司马懿一身轻松地与来使“闲谈”。他早就注意到诸葛亮神形若即若离,仿佛大病之人,所以他要借机在使者口中了解一些情况。酒过三巡,司马懿含笑问道:“诸葛丞相乃是当世之英雄,在下虽然与之对阵沙场,却实在由衷地钦佩。”司马懿此言发自肺腑,所以一脸的诚意。
使者尚未摸着头脑,满面茫然。
司马懿紧接着问道:“不知诸葛丞相近来身体若何啊?”
使者不知何意,只好如实答道:“诸葛丞相一心为国,常常叮咛众人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他自己更是事必躬亲,日夜操劳。每天早起晚睡,二十杖以上刑罚都要亲自过问,军政之事处理不尽,身体越来越差了。”
司马懿心中窃喜。他知道诸葛亮倘若一直抑郁执着下去,又不注意休息,加上事情难以进展,时间不久,定会大病不起,甚至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又故意问道:“不知诸葛丞相饮食可丰否?”
使者如实说道:“丞相饮食渐少,有时甚至接连几日不怎么吃饭。”
司马懿书写书信,假意叮嘱诸葛亮一定要以身体为念,实则讥讽他身体日益衰弱,战争的末日也就为时不远了。司马懿还让人特别制作了一只碗,表面上看去与正常的碗几乎毫无异样,只是十分沉重,容量几乎抵不过一只酒杯。
当蜀国使者离开魏军大营时,各位将领纷纷提起兵械,要将他碎尸万段,都被司马懿下令禁止了。众将不服,包括司马师、司马昭二人也不能理解。他们一齐涌进帅帐,质问司马懿:“诸葛亮来使如此辱没都督,太不将我们放在眼里啦,都督如若再不出战踏平诸葛亮军营,就把大魏的脸面丢失殆尽了。”
司马懿大怒,用力一拍几案:“皇上授予我都督将印,本帅自有道理,你等自管训练军兵,休得在此扰乱。”
众将依旧不服。司马懿只好摆出皇帝的旨意来,说道:“天子诏令,叫我等坚守勿动。我难道甘心受辱吗?待我奏明圣上,准奏之后,我们同心杀敌,也不为晚。”
众将只好允诺。司马懿于是当着众人的面儿,当即书写表章:
臣司马懿谨表:臣才薄任重,伏蒙明旨,令臣坚守不战,以待蜀人之自敝。奈今诸葛亮遗臣以巾帼,待臣如妇人,耻辱至甚!臣谨先达圣聪,旦夕将效死一战,以报朝廷之恩,以雪三军之耻。臣不胜急切祈恳之至!
曹叡接到前线表章,急忙拆开来看,起初感觉有些不解,后来略一思忖,心想:“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司马懿如此能臣良将怎会千里上表,请求出战呢?定然是战机不成熟,又恐怕众将难服,所以假意上表请战,实则要朕降旨不战啊。”于是颁布诏书:只可坚守,不准出战。命令辛毗持诏到前沿军中。
辛毗对众将宣读圣谕:“军中一切悉听都督命令,倘若有擅自出战者,以违抗圣旨论处,立斩不赦!”至此,众将再无计策,军中安定。
诸葛亮听使者汇报完详细情形,心中更加抑郁,他没能想到司马懿竟然能够如此忍辱含垢。手里掂量着那个沉重的饭碗,他的心情却远远没有司马懿那么轻松,他心里明白自己精力日益不济,只感觉头昏脑涨,胸中憋闷。这时,忽然报称费祎到。诸葛亮慌忙将他请入大帐。
费祎急匆匆而来,没有注意到诸葛亮菜青色的脸和恍惚的表情。他向丞相问安过后,连忙说道:“费祎专程赶来报告东吴消息。”
诸葛亮强打精神,挥挥手臂,示意快快讲来。他此时已经极度虚弱,气若游丝。费祎说道:“魏主曹叡率领大军御驾亲征,大将满宠、田豫、刘昭分兵三路,尽焚东吴粮草、战具,吴兵大败而回……”
话未说完,诸葛亮忽然口吐黑血,栽倒在地。在场的将领尽皆大惊失色,手忙脚乱地将丞相扶起靠在床头。费祎慌忙唤军医前来诊治。诸葛亮勉强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出帐,却将姜维悄悄留下。
喘息良久,面色稍稍转为红润,诸葛亮双眼之中,情绪错综复杂,带着渴盼与期望,对姜维轻声说道:“我心神昏乱,旧病复发,恐怕命在旦夕之间。我把你留下,有要事交代。”
姜维痛哭失声,说道:“丞相何出此言?丞相不过是心力交瘁,事务繁杂,身体欠安,休息些时日,自会康复。”
诸葛亮长叹一声,说道:“富贵在天,生死有命。我本想竭尽全力兴复汉室,无奈天命已绝,再无挽回之望也。”
姜维跪在丞相病榻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臂。他不敢想象,一旦丞相大去,蜀国上下,还会有谁能够料理。
诸葛亮开始嘱托后事。他把自己平生论著二十四篇,其中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悉数传给姜维,求他秘密保存,传诸后世。紧接着,又将军国之事,一一嘱咐明白。
是夜,诸葛亮病情加重,他留下姜维一人守在身边,几次昏迷不醒,咳血不止。姜维派人快马星夜赶程驰往成都,去报告后主刘禅。
蜀营上下,笼罩着阴沉的气息。
秋天提前来到了。一场连绵的小雨之后,天气骤然转凉。军兵在两军阵前相持了大半年的时间,秋风之中,他们聚拢落叶,燃起篝火。腾起的轻烟之中,泛着香味,有如故地炊烟,不免唤起了许多思乡的情愫,许多无法言说的人生况味,随之缥缥缈缈。
这天晚上,司马懿彻夜未眠。他料定诸葛亮必然已经体力不支。他等到午夜时分,抬头观看浩瀚的夜空,那里神秘而遥远,广博无垠。他仔细观察、揣摩,果然见将星失位,他心中一惊,说不出是什么感觉。他猜到诸葛亮已经卧病不起,不久就要离开人世。他曾经翘首等待这个日子,然而此时却有说不出的一种酸痛的感觉在心头滑过。
边塞的夜晚十分寂静。寨外有军兵巡逻。少数寝帐之中,还闪烁着些微灯光。疏星淡月,秋霜梧桐。司马懿独对夜空,他忽然就听到了一种落叶的声音。“噼啪,噼啪”,犹如小树枝摧折一般,在静夜中,这声音听起来尤为真切,也最为令人心惊。这是梧桐落叶声音。落下的是梧桐树那肥厚而宽大的叶子,从枝头跌落,砸在他的身上,砸在他的脚下。白天里还是那么葱绿,就因为夜来这一阵严霜的催逼,顷刻之间,就永远消逝,归藏于泥土之中……
诸葛亮比自己还年轻两岁。司马懿从内心里钦服他的才干和为人,虽然两人的性格相去甚远。假如没有战争,他们或许会隐居偏僻之乡,作为隐士相互倾慕;或许还会同朝为官,虽然会有矛盾和争执,但是共同的目标却是一样的,都希望国家昌盛,民众安居乐业。但是,现在却是作为争战双方,是各为其主,是你死我活,是胜利与失败的较量,是两国存亡的选择。一阵凉意透入肌骨,他忽然看到了一团火焰,伴着滚滚浓烟。那是葫芦谷的大火,那是差一丁点就夺去了他和两个爱子性命的大火!司马懿立即激动起来,他不再为那个鞠躬尽瘁、事必躬亲的诸葛亮的死感到惋惜,他只是自己的敌人,是你死我活的敌人。他的胸中荡漾着怒气,他要乘机剿灭一切敌对者,挽回那些本来就不应失去的!
司马懿回头往大帐中走去的时候,天已快亮了。启明星高高在东天闪亮。行军之计早就在他胸中形成。他即刻派人传夏侯霸入帐,命他率领一千人马前往五丈原哨探。吩咐道:“你却引兵前去叫阵,如果诸葛亮病重,蜀兵定然不敢出来应战,到时我领大军奋然出兵,必然大获全胜。”夏侯霸领命,率领军兵直奔五丈原。
是日,天刚昏黑,司马懿又走出帐外,仰观天文。忽然见一赤色大星,自东北方流于西南方,坠落于蜀营之内,三落三起,隐隐有声。司马懿失声惊呼道:“诸葛亮命归黄泉了。”
正在这时,夏侯霸赶回,报知司马懿:“末将赶到五丈原时,不见一个蜀兵。几经打听才知道,川兵车仗都已经退却,姜维断后,魏延却领一部分人马往小路而去。”
司马懿急切道:“诸葛亮真死了,而且军中无主,众将离心,赶快带领军马前去追杀!”
司马懿唤两个儿子一同前往,率领大军直向蜀军撤退的地方狂奔。赶到五丈原蜀军营寨时,果然见已经空无一人,司马懿心中急切,定要大获此胜,他让二子在后面催促军马,自己带领一支轻骑队伍,奋马扬蹄一直追去。此时诸葛亮确实已亡,蜀军奔丧回京,行动迟缓了许多,所以追到山脚下,远远看到了蜀军的影子。
秋风恼人,落叶如斜雨。自春日开战至深秋风寒,已经快一年的时光。如今,强敌已亡,大军正败,司马懿的心中十分振奋、激动。眼看蜀军就在眼前了,两军旌旗已经连成一片,司马懿纵身跃马,正欲挺剑砍杀,忽然耳畔一声炮响,震耳欲聋。司马懿急忙回身环顾四周,只见群山壁立,树木葱茏,一阵山风吹来,阴气森森,令人不寒而栗。司马懿大惊,心想自己只管撒马猛追,却没有注意到这里乃是埋伏军兵的好地方。再往前看时,蜀军之中,所有旌旗俱都回返,做出变退为进的架势,军中鼓声大震。
司马懿正在惊疑不定,蜀军之中,青烟缭绕,几十名上将,慢慢拥出一辆四轮车来,车上端坐一人,羽扇纶巾,皂绦鹤氅,面容整肃,分明就是诸葛亮。只听一人大叫:“丞相妙计,我军假意退兵,轻易就将你等赚入了重地,而今你等恐怕插翅难逃。”话音未落,蜀军队伍里面,噪声大起,万人齐声高喊:“活捉司马懿!”
司马懿回头见众军都大惊失色,自己心中也不免发虚,暗想:“诸葛亮原来还没有死,我率领大军前来这个鬼地方,未免轻敌,险些中敌奸计。”急忙下令撤军。只听后面人声杂沓,鼓声震耳,乱作一团。大军自相践踏,死伤无数。
奔走了五十余里,终于出了山间险地,回头见并无蜀军来追,才知道是中了蜀军疑兵之计。看看落花流水一般的队伍,心中依然十分疑惑,也就无心再追,只派遣哨探四处打探消息。不久,得到消息,说:“蜀军退入山谷中时,哀声震天,白旗高扬,诸葛亮确实已亡,只留下姜维率领一千兵马断后。”
司马懿惊疑地问道:“昨日四轮车上所坐诸葛亮又是何人?”
探马说道:“车上之诸葛亮,不过是个木头人。”
司马懿仍然疑问道:“那么蜀兵之中,鼓声大震,一派进军的架势,又是怎么回事?”
回答道:“那是蜀兵为了蒙惑我军,才令军兵反举旌旗,擂鼓而退,看去是在进兵,实则退矣。”
司马懿方才恍然大悟,脸上火辣辣的有些发烧。他微微一笑想要掩饰尴尬,对左右轻叹道:“我能料其生,却不能料其死啊!”
众人只好点头称是,搪塞而过。司马懿又下令继续追击,无奈蜀兵已经过了赤岸坡,去得远了。
声势浩大的蜀军六次北伐终于在诸葛亮身死之后结束。
司马懿回军的路上,心情格外轻松,他禁不住仰天长叹:“诸葛亮一死,我司马懿还有何忧虑!”事实上,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的确再也没有遇到像他那样的军事对手。一路之上,司马懿细细研究诸葛亮安营扎寨之处,见前后左右,整整有法,又不觉回顾众将,轻声叹道:“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啊!”
诸葛亮确乎是天下奇才。就在他弥留之际,依然将军国大事安排得十分周到。“死诸葛退兵活仲达”是其一,另外还留下妙计,令马岱、杨仪等除掉了不安分的大将魏延,遗言费祎接替自己为丞相。使得举国上下,井井有条,没有因为他的猝然长逝而发生争执混乱。他在最后的日子里,于卧榻之上手书遗表:
丞相、武乡侯臣诸葛亮稽首顿首谨表:伏闻生死有常,难逃定数;死之将至,愿尽愚忠。臣亮赋性愚拙,遭时艰难,分符拥节,专掌钧衡,兴师北伐,未获成功。何期病入膏肓,命垂旦夕,不及终事陛下,饮恨无穷!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隐,以进贤良;屏斥奸邪,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臣亮临褚不胜涕泣,激切祈恳之至。
天地含悲,阴云惨淡。蜀国上下,莫不大痛。千百年来,诸葛亮以他近乎完美的人格力量,被无数后人所景仰。
消息传到魏军寨中,所有将士,也都议论纷纷,无不啧啧称颂。
司马懿安排妥当边防事宜,即日起兴师回京。虽然是胜利而返,但是他的心中却怅然若失。来时的激情与决心荡然无存,强敌不再,自己多年来,苦思冥想、小心提防,全力对抗的任务,倏忽而逝,自己胸中的块垒随之远走,骑着战马,引领军兵,在秋日的轻风与暖洋洋的日光中,一身慵懒与无奈,真不知道是轻松,还是惆怅。也就在这时候,他开始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年龄,意识到自己的两个儿子,意识到今后在朝廷的地位和发展。
风依旧那么轻柔,但是却透着寒意;阳光依旧暖和地照着,却显得那么遥远,捉摸不定;天却清澄阔远,在秋天大地的枯黄中,愈加显得蔚蓝而神秘。
这恼人的秋!
胯下的马蹄声忽然急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