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功行赏,新班子得有新气象
奕訢在琢磨慈禧太后的时候,慈禧太后也同样在琢磨该如何应对奕訢。
以事实论,慈禧太后虽然已经实行了垂帘听政,但她毕竟是深宫中的女人,平时不便抛头露面,也无法和朝廷及其地方官员直接联系。因此,即使除掉了肃顺八大臣,但她的力量还是很有限,经验也不够丰富;更关键的是,她必须借助奕訢及其势力在前台为她冲锋陷阵,如果奕訢不合作,那她在幕后就无法操控,全局也可能陷入被动了。
让奕訢来给自己抬轿子,慈禧太后的算盘是打得不错。但问题是,奕訢会这么听话吗?
事是人做的,办法总是有的。政变成功后,慈禧论功行赏也不含糊,她必须要把奕訢笼络住——必须!
十月一日,也就在政变后的第二天,奕訢被授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实际上成为军机领袖);同日,奕訢又被补授为宗人府宗令,负责管理皇族内部事务;
十月二日,两宫太后又发两道谕旨,补授奕訢为总管内务府大臣,管理宗人府银库,这可是个大肥缺;
十月初八,赏奕訢亲王爵世袭罔替,成为新的“铁帽子王”,这可是不得了的恩宠。清朝开国之初,为表彰那些立下军功的皇族,特定王爵可以世袭罔替,即所谓的八大“铁帽子王”。一直到雍正时期,十三王爷胤祥因为辅佐雍正有功,其怡亲王的王爵也可以世袭罔替,从此后就没有出现过新的“铁帽子王”。奕訢得知后,坚决推辞而不敢受,最后才改为拿亲王的双份俸禄,以示优礼(清末最后增加了三个“铁帽子王”,即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不过随着大清王朝的覆亡,世袭罔替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十月初九,在奕訢坚决推辞王爵世袭罔替后,两宫太后又将奕訢的长女接进宫中并封为“固伦公主”,以示优眷。按清宫制度,皇后的女儿方可封为“固伦公主”,其他妃嫔之女只能封为“和硕公主”,亲王的女儿按制度应封为郡主,如果是由皇后抚养,那最多也只能赏予“和硕公主”的封号。奕訢长女的超常加封,显然是对奕訢的格外礼遇。
最能打动奕訢的,是自己生母康慈皇太后加尊谥的问题。十月初十,两宫太后下懿旨让内阁大学士和六部九卿商议此事,商议的结果是将尊谥改拟为十二字,即“孝静康慈懿昭端惠弼天抚圣成皇后”,并升拊太庙,这算是解决了奕訢的一块心病。是啊,当年和咸丰闹不愉快,可不就是因为这事触发的。
同治元年正月初一,两宫太后又加恩赏奕訢在紫禁城内坐四人轿,以示优礼;同日,奕訢的长子载澄也被赏给三眼花翎。
这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奕訢获得的恩赏如同漫天花雨,让其一家人应接不暇,正如那句话说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上至生母康慈皇太后,下至儿子女儿,奕訢家人个个有赏,可谓烈火鲜花,备极恩宠。从表面上来看,这是慈禧对奕訢帮助自己政变成功的应有回报,但真实的情况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政治就是政治,斗争是它的主旋律。慈禧与奕訢的结盟,的确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亲情和信任关系,但在政变前更多的是一种共同对敌的利害关系,而这种互相利用的默契,在政变成功后很快便显得貌合神离。说到底,在除去共同的政敌后,这朝中大权到底又应由谁来掌握呢?
慈禧心里也很清楚,奕訢这个小叔子有勇有谋,能力超群,多年的历练已经为他积累了丰富的从政经验,其办事之老到绝非自己所能比拟。在扳倒八大臣后,朝中各项事务还须仰仗奕訢去全面打理,要是封赏不当、让他心怀不满的话,到时他处处为难自己,恐怕也很麻烦;可是,要过度依赖这个小叔子,以至于让他权倾朝野的话,那就更不是慈禧所愿的了。
政变后第二天,奕訢被授为“议政王”,这是很值得推敲的。顺治朝时,多尔衮曾被授为“摄政王”,一时大权独揽,而奕訢这个“议政王”与之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就这一字之差,奕訢的这个“议政王”和当年多尔衮的“摄政王”可就差得太远了。
所谓“摄政”,是指多尔衮一人独断,直接处理朝中大事,任何人哪怕是孝庄太后也不得干预;而所谓“议政”,“议”者,“商议”也,“讨论”也。换句话说,所谓的“议政”,对于朝廷的大小事务,奕訢只有“商议、讨论和建议”的权力,决定权并不在他的手中。“议”与“摄”一字之差,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尽管奕訢在后来掌管了军机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内务府、宗人府等清廷的要害部门,但最终的决定权却是来自黄帘子后面的两个女人——没有两宫太后的钤印,任何谕旨都归于无效!
对奕訢来说,他可能没有想那么多也无法多想:在咸丰在时,他不能去和自己的哥哥争;这咸丰去了,他岂能和自己的侄子去争?这大概就是命吧!
既然认命了,奕訢也就要好好振作一把,他要乘着两宫太后信任自己的大好机会,好好施展下自己的抱负。对他来说,皇位只是个虚号,关键还得做实事!奕訢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重新安排了军机处的人选。雍正朝后,军机处一直是清廷最核心的部门,当时与奕訢共事的有桂良(奕訢的岳父)、沈兆霖、曹毓瑛、宝鋆和文祥这几位。这前面三位,大都寿年不永,在进入军机处后没几年便离世;而后面的两位,宝鋆和文祥则不仅在政治上和奕訢志同道合,而且一直是奕訢在军机处乃至总理衙门事务上的得力助手。
宝鋆,满洲镶白旗人,道光朝进士,他既是内阁大学士,也兼任了总理衙门大臣;文祥,满洲正红旗人,也是道光朝进士,他在咸丰时期便是军机大臣。这两人虽是旗人,却都主张重用汉人,而且思想开放,主张了解和学习西方事务,一直以来便是奕訢的支持者和左右手。在这两人的帮衬下,奕訢的新班子也一扫前朝所充斥的保守顽固之风,整个朝政重新焕发出盎然生机和勃勃生气。应该说,晚清“同光中兴”的大业,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宝鋆
对奕訢组建的新班子,慈禧并没有过多干预而是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她有意让奕訢放手去干,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就此而言,慈禧还是很明智的,因为奕訢做得好的话,不但自己脸上有光,而且还证明了自己知人善用、领导有方。说到底,既然奕訢愿意抬轿子,慈禧太后自己坐轿子,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