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懿贵妃崭露头角
咸丰的郁闷,可能与他身体不好有关。而导致他身体不好的,又与他经常沉湎于酒色有着直接的关系。据说,咸丰不但嗜酒,而且嗜色,他身边从不缺貌美如花的妃子,除皇后和慈禧外,光有案可查的便有丽妃他他拉氏(即原丽贵人)、婉嫔、玫嫔、祺嫔、吉贵人、禧贵人、庆贵人、容贵人、玉贵人等近20位嫔妃。大概是看得久了,咸丰对自己的那些嫔妃了无兴趣,他倒是对汉人女子特别是她们的小脚特别着迷,只可恨旗人女子个个是天足大脚丫,他这个十足的“莲癖”也只能望汉女之莲而兴叹。另外,由于清朝选妃仅限于旗人女子,也有野史说咸丰常在太监的掩护下微服出宫,四处游玩,并在圆明园的僻静之所偷藏“圆明园四春”,后来在后妃们的干涉下才作罢。此事虽说查无实据,却并非空穴来风。
除酒色过度外,咸丰的身体也的确患有宿病。据各种记载来看,咸丰年纪不大却经常脸色焦黄,体弱多病,似乎患有肺痨(疑为当时难以医治的肺结核)。后来,御医建议他服用鹿血,既有利于肺,又可以壮阳。咸丰听后,便让人在圆明园里养了上百头鹿,每天都让人送鹿血来给他喝。不料1860年英法联军攻破北京,咸丰来不及将圆明园中的鹿群带上,结果到热河后,咸丰咯疾大作,令取鹿血时,仓促间又不可得。
●咸丰妃子行乐图
在天下糜烂之时,咸丰焦忧致疾,倦怠政务,为此也不免寄情于声色,逃避现实。当时的咸丰,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只能说是勉强应付着那些堆积如山又令人头疼的奏章。特别在太平军起事后,各省各地的军书战报如雪花般纷至沓来,身体本就不佳的咸丰常常感到焦虑万分,不堪重负。
但是,皇帝终究是皇帝,很多事情要是皇帝不批示的话,整个国家机构就会陷入瘫痪,无法运转。因此,即使再苦再累,咸丰也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应付。好在这时他发现慈禧(当时还是懿贵妃)略通汉文,书法也还算过得去,于是试着让慈禧代他批答一些无甚紧要的奏折,譬如“知道了”“转各部知道”之类,倒也可以借此息肩卸责,蒙混过关。
慈禧或许没有想到,自己从小学会的这点文化,在后来的权力斗争中竟然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当时在咸丰后宫的嫔妃中,略有文化而兼有决断能力的唯有慈禧一人。另外,慈禧在艺术上也似乎有点儿天分,她画的花、鸟、兰、竹虽不能和咸丰的水准相比,但也还算像模像样,颇投咸丰的志趣。特别在书法上,慈禧的字写得不能说特别好,但也还算工整端腴。对于慈禧的这个特长,咸丰可是要充分利用喽。
最开始时,咸丰只是让慈禧批些不重要的折子,但后来他发现慈禧人才可用,自己又贪图安逸,于是这个偷懒的法子就进一步升级;发展到后来,就连军机处送来有关军国大事的折子,本应由咸丰朱批具体指示方略的,也改由咸丰口述旨意,让慈禧代笔批示。长此以往,慈禧在批览奏章时,也就逐渐通晓了国家大事。凭着慈禧的机敏与聪慧,她对于朝政的运作和臣属的驾驭也有了初步的心得,这也为她此后的垂帘听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平心而论,咸丰倒不是真的觉得慈禧学识过人,只不过自己借慈禧之力来贪图安逸罢了。或许在咸丰的心中,即使让慈禧知道一些军国大事,甚至代笔批示奏章,只要自己把握得好,适可而止,也不会造成朝政紊乱和重大失误。毕竟,只要咸丰在,权力就不会失控。在其眼中,慈禧不过是后宫中借以分担自己政务的妃子罢了。
而作为妃子的慈禧,最初也可能只是出于心疼丈夫、为丈夫分忧的心理,而并非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从一开始便有着强烈而不可遏制的权力欲望。事实上,慈禧批答奏章都是在咸丰的指导下进行的,因为以慈禧当时的文化与政治水平,根本就不足以承担大任。
但是,权力是个奇怪而极有魔力的东西,它就像毒品,一旦沾染,就会不可避免地上瘾。咸丰让慈禧代批奏章的做法,无疑为她间接掌控朝廷大权提供了条件与可能。不可忽视的是,这种权力欲望一旦被激起,再想熄灭恐怕就很难了。颇具讽刺的是,清廷的权力场一向为男人所垄断,但在各种机缘的巧合下,慈禧这个小女人却在后宫中不声不响地发挥着作用,并开始初露峥嵘。
譬如,在清军和太平军的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时,慈禧劝说咸丰要重用曾国藩等汉人;在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后,咸丰和后妃们哭成一团,无计可施,唯有慈禧很冷静地站出来说:“事情到了这份儿上,哭也没用。恭亲王办事果敢坚决,不如把他找来商量”;在咸丰试图巡幸热河以逃避英法联军时,又是慈禧站了出来:“皇上在京,可以震慑一切。要是突然弃京城而去的话,辱莫甚焉!”
在危机和巨变面前,慈禧的冷静沉着想必给咸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这未必是什么好事。要知道,咸丰虽然平庸,但他并不糊涂。在古代,女人干政往往被称为“牝(念pìn)鸡司晨”,意思是母鸡充当了报晓的职责,这往往是王朝的不祥之兆,更何况嫔妃干政可是有违大清祖制的。和历朝历代相比,除了孝庄太后曾在暗中为小皇帝(顺治和康熙的前期)把持朝政外,清朝便再无女人干政的事情发生。即使是孝庄太后,她也不曾走出幕后进行垂帘听政。慈禧在关键时候的几次议政,这不免引起了咸丰的注意与警惕。
事实上,咸丰让慈禧代为批答奏章,朝中大臣也颇为不满。《清史拾遗》中说,咸丰帝临终前,也曾担心自己死后因为儿子年幼而导致其母慈禧干政的局面,于是咸丰所宠信的大臣,也是慈禧的死对头肃顺,就给他讲了“钩弋夫人”的故事,意图除掉慈禧。
钩弋夫人是汉武帝的宠姬、汉昭帝弗陵的母亲。由于弗陵幼时身体健壮,十分聪慧,远超出一般的小孩,汉武帝对他很是喜爱,很想立他为皇位继承人。但是,由于汉朝外戚的势力很大,汉武帝担心年轻的钩弋夫人以后会“以子专权”,于是打算在立太子之前除掉钩弋夫人。后来,汉武帝找了个借口责罚钩弋夫人,任凭钩弋夫人如何叩头谢罪也毫不理会,其连声命令左右,立即将钩弋夫人带走——杀掉。钩弋夫人非常委屈与惊恐,还以为汉武帝是在开玩笑,她每走一步就回头用哀怨的目光看一眼,乞求汉武帝撤回命令,但汉武帝坚决地说:“快走,你不能活!”
结果,钩弋夫人被处死了。事后,汉武帝问手下人:“外面如何评价钩弋夫人一事?”手下说:“大家都说大王心太狠,既然立她的儿子为继承人,为何非要杀了他的母亲呢?”汉武帝摇头叹道:“你们这些庸人,哪里能明白主少母壮的道理!我朝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这不就是前车之鉴吗?我这是为儿子今后登基而先除掉母后擅权的隐患啊。”
历史或许是相似的,但从来就不会是相同的。风云际会,天意难违,慈禧非但没有成为钩弋夫人般的冤魂,反而一步步地做上了晚清的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