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练新军,一切从头开始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7 属于:历史故事

晚清的军队建设一直是极为敏感的问题,在剿灭太平军和捻军后,那些由原湘淮旧军改编的防军、练军在日军及八国联军的连续打击下,其表现极为拙劣,几乎可以用“溃不成军”来形容。甲午年后,为了挽救王朝的命运,按西法编练新军也就成了清廷的当务之急。

1894年年底,清廷委派原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在天津厂一带开始募兵训练。最初,这支小部队仅3个营,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兵种如步兵、骑兵、炮兵和工兵都齐了。由于效果看上去还不错,于是清廷下令扩大规模。次年,胡燏棻将部队移驻距天津东南70里处的新农镇,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小站(练兵)。小站原是淮系周盛传、周盛波所统领盛军的练兵场,在消灭捻军后,盛军在此驻扎了二十多年。后来甲午战争爆发,盛军开赴前敌,因为平壤之战时盛军继任统帅卫汝贵临战溃逃而被处斩,盛军亦由此全部溃散。在此,胡燏棻编就了新军10营,包括步兵3000人,炮队1000人,马队250人,工程队500人,共计4750人,号称定武军。

定武军在编制、训练、战术、武器等方面完全摒弃了以往练军和湘淮旧军的习惯,而是“全盘西化”,完全按照西法操练,其中又以德国陆军为样板并聘请了一些德国军官担任教习。就当时而言,定武军是一支全新的部队,它不仅武器装备新,阵法训练也全是按照德国操典进行。一年后,这支新军尚未焕发出它的全部生机时,其开创者胡燏棻被调任津卢铁路督办,接替者便是大家所熟悉的——袁世凯

袁世凯出身官宦世家,他年轻时两次参加科考但均告落第,后来便放弃功名,投靠了嗣父袁保庆的拜把兄弟吴长庆。吴长庆当时统率庆军六营驻防登州并督办山东防务,袁世凯去后便在庆军营务处任会办一差。1882年8月,朝鲜局势动荡,清廷派庆军入朝鲜弹压,袁世凯由此在朝鲜帮办军务时崭露头角,因整顿军纪和镇压兵变有功,为朝鲜国王所看重,同时还获得清廷奖叙五品同知衔。在朝鲜期间,袁世凯充分展示了其军事才能,他曾帮朝鲜训练了一支五千人的德式新军,令朝鲜上下大为折服。

袁世凯在这些事件中的出色表现,给李鸿章等朝廷大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袁世凯便被清廷任命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一举成为清廷在朝鲜的“监国”大员,时年袁世凯不过26岁,可谓年少得志。不过,在朝十余年后,甲午战争爆发,半岛局势风云变幻,袁世凯见势不妙,最终设法找了个机会落荒而逃,回到天津。

大练新军,一切从头开始

●袁世凯

回国后,袁世凯先是被派往前线督办后勤,后因战败无功而返。甲午年后,袁世凯也再三呼吁编练新军,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直到编练定武军的胡燏棻被调去督办津芦铁路,袁世凯一看机会来了,他赶紧上上下下活动了一番,后来也就得以接替胡燏棻前往小站练兵,而这也是老袁真正意义上的发迹之始。

1895年12月,袁世凯到小站正式接管了定武军,随后又在山东、河南等地招来了2千余名淳朴强健的农家子弟补充入营。在将原兵额招足至7300人后,定武军被改名为新建陆军,这也就是后来北洋军的最初渊源。为将新建陆军建成一支模范军,袁世凯也的确是花了不少心思,其用重金聘请了包括退役军官沙尔在内的十几位德国教习,并从国外进口了统一的新式步枪、马枪和快炮,其中大都为德制或奥制的标准化枪械。

袁世凯治军严厉,管理极严,他本人在军营中也是以身作则,日则督操,夜则巡营,从不懈怠。有一晚袁世凯巡营,偶然发现一士兵偷食鸦片,袁世凯当场拔出佩刀将其手刃,全营为之震惊。自此,营中再无人敢食鸦片。平时,袁世凯都和普通士兵一样,着军服、扎皮带、穿马靴、挂佩刀,一副赳赳武夫的样子。在日常训练中,袁世凯经常亲临现场观看操练,某次阅兵时突然下起大雨,其手下军官要给他打伞,袁坚决不让,说:“士兵都在雨中,我怎么就不能淋雨?”建军之初,袁世凯也刻意制造亲善士兵的形象,每次发饷时,他都亲自监督营官,把军饷当场足额发到士兵手中,以杜绝旧军队吃空额、克扣军饷的劣习。不仅如此,袁世凯还经常深入各营接近下级军官和士兵,甚至连棚头这样的小头目都能叫出名字,这一点很不简单。

在袁世凯的努力下,新建陆军的面貌焕然一新。到操场上和兵营里一看,满目都是洋教习、新进军官、精神饱满的士兵、崭新的枪械大炮,战马嘶腾,生机勃勃,果然是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模范军。不过,袁世凯虽有成绩,但其为人相对跋扈了点,因此,招来很多人特别是满清贵族的妒忌,一时间谣言四起,说袁世凯要反清叛逆云云。据说,当时袁世凯的顶头上司、兵部尚书荣禄也听信谣言而前去小站查看,他原本打算,若是发现袁世凯有谋反迹象,就立刻将之剪除。不料荣禄去了小站后,发现袁世凯训练的这支新建陆军还真是军容整齐、器械鲜明、壁垒一新,当时就给荣禄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荣禄做了一辈子的军人,从来就没有见过这么现代化的新式部队,爱才之心油然而生,回去后不但未对袁世凯痛下杀手,反将他引为心腹,大加重用。由此,袁世凯便投到了荣禄的门下。

大练新军,一切从头开始

●清末新军的炮兵

袁世凯练兵是有一手,但也不是没有隐患。小站练兵有袁世凯本人太多的痕迹,据说当时各军营都供有他的长生禄位牌,营中军官也日夜给士兵们灌输“袁大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要为袁大人卖命”的思想。还有人说,每天上下操集合时,官长都要问士兵:“咱们吃谁的饭?”士兵们齐声回答:“咱们吃袁宫保的饭!”官长又问:“咱们给谁出力?”士兵们又齐声回答:“咱们替袁宫保出力!”如此一来,这支新建陆军也就成了袁家军,官兵们“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大清朝”。

众所皆知的是,袁世凯靠出卖维新志士而染红了自己头上的顶戴,在戊戌政变后,袁世凯得到了慈禧太后和荣禄的信任,恰好又时逢乱世,枪杆子里出官衔,袁世凯靠着这支部队,机会接踵而至。1899年,袁世凯被清廷派往山东镇压义和团,由此做稳了山东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当时袁世凯不过40刚出头。

子之役中,荣禄的武卫军几乎全军覆没,唯独袁世凯的武卫右军不仅完整保存下来,还乘机扩编到2万人。袁世凯在庚子年弹压山东义和团的手腕,不但保住一方平安,也被洋人们极口称赞。《辛丑条约》签订后,李鸿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据说其临死前还特地向朝廷举荐袁世凯。由此,1901年11月,袁世凯继李鸿章之后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跃成为中外瞩目的实力派人物。

当上直隶总督后的袁世凯,依旧重点关注练兵事宜。1903年11月,经过一番努力,慈禧太后终于同意了袁世凯设立练兵处的建议。练兵处成立后,名义上庆亲王奕劻是总理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但实权全部掌握在袁世凯和他的亲信手中。在清廷的支持下,袁世凯最终练成了北洋陆军六镇,除第一镇因是旗兵不能控制外,其余五镇都是袁世凯一手带出的嫡系部队。

为了检验练兵的成果,北洋军于1905年10月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正式野战演习,近代史称“河间秋操”。当时,清廷对这次演习非常重视,其委派袁世凯和铁良为阅操大臣,并邀请了各国驻华武官、中外记者和各省代表前往观操。为搞好这次演习,袁世凯从北洋六镇中抽调了两万多精兵强将,分成两军进行对垒,随后又在河间一带会合大操并举行阅兵典礼。这次的会操引起了国外军事界的极大关注,其在评估了这支新军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河间秋操还不过瘾,第二年10月在彰德府又举行了一次更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这次则是由北洋军(第五镇及第一混成协)与张之洞编练的湖北新军第八镇及河南第二十九混成协进行对垒演习,历史上称之为“彰德秋操”,仍由袁世凯和铁良充当阅操大臣。

两次演习都很成功,袁世凯编练的新军确实不错,无论是战斗力和精神面貌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慈禧太后在高兴之余,又不免有些担忧。的确,袁世凯是很能干,他不但兵练得好,在直隶搞新政也很突出,比如开矿办厂、修筑铁路、创办巡警、整顿地方吏治及兴办新式学堂等方面,都走在了各省的前列。但是,袁世凯又太能干了,而且他是个汉人,他那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已经渐渐如脱缰之马,清廷的缰绳似乎有点儿套不住他了。后来的事实,还真证明了这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