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皇帝:曹操同时对付三个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7 属于:历史故事


118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世上的事历来如此。有暴富的必然有速贫的,有得意的必然有丧气的,有贪的才有贿的,有信的才有骗的,有船行顺水的就少不了逆水行舟的,有幸运的就会见到倒霉的。

曹操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日子里,袁术幸福的生活快过到头了。初登大宝,他找到了开国之君的感觉,乍称皇帝,也尝到了亡国之主的凄凉。淮南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人民相食,饿殍遍地,士兵们每天靠打水草、撸树叶果腹,袁术则大封数百嫔妃,锦衣玉食,兼罗纨,厌梁肉。很快,“仲氏帝国”的一国收入不够他一家花销了。

别说管一个国的事了,就是他一家的事他也没能耐玩转,就他那一帮老婆也照样忽悠得他睁眼犯晕,闭眼发昏。

袁术最喜欢靓妞,司隶冯方的女儿,生得天姿国色,时随父亲避乱扬州,被袁术见到了,大悦之下,强纳为妾,新女嫩人,当然爱不释怀。其他几个老婆理所当然地吃醋拈酸,于是便爱心无限地忽悠冯氏小妞:“将军贵人有偏好,最喜欢有志节的女人,你只要成天涕泣忧愁,必然会敬重你。”

那冯氏女毕竟人小智短,信以为真,以后每见到袁术便垂泪流涕,袁术以为小孩家心里想不开,也跟着烦忧。诸夫人一看时机成熟,就联手勒死了这冯家小妞,又伪造了上吊自杀的现场,袁术就真以为是想不开自尽了,埋了也就算完了。

建安四年的夏天,老袁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一狠心烧了自己的宫殿,去投奔自己的部下陈简、雷薄。结果被部属拦住路不让经过,拒绝接纳。士兵们都给饿散了,袁术忧愤无奈之下,才决定把刚当上不久的皇帝让给袁绍,再是小娘养的,也毕竟一个爹不是?

结果在去青州的路上,知道徐州所有道路被他最看不起的刘备给封锁了,只好回走寿春,行至江亭,又渴又饿,向随身的厨师张嘴要碗蜜水喝,人家损道:“只有血水,哪来的蜜水?”煮了一碗谷壳送上来,那玩意儿,袁术这样的四世三公的后人实在咽不下去啊!

又气又悲又饿又病,仰天长啸:“我袁术怎么落到了这种地步?”连续大口呕血而死。妻子嫔妃们都被庐江太守刘勋给收容过去了,连袁术的女儿也一并带了过去。直到后来孙策攻破庐江,才算被孙策给照顾了起来,再后来女儿被送到孙权的宫中,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而他往常看不起的哥哥袁绍却是最风光的时候,围攻易京的公孙瓒已接近尾声,外城已破,就剩下被公孙瓒称为高京的那座大楼,当然这也是公孙瓒最难受的日子。

公孙瓒无奈之下,只得求救于黑山军的张燕,张燕还真的集结了十万大军来救往日的克星兼盟军,谁知通讯不密,联络的暗号被袁绍给得知了去,公孙瓒见到烟火暗号,以为是张燕的援军到了,便开了铁门,配合接应,袁绍的突击队趁机一拥而入。

公孙瓒紧急登楼最高层,却不是为了浮云遮眼望,而是为了免遭一刀之辱,横下心来,先宰了妻子,后杀了妹妹,然后点燃了柴堆自焚,谁知还是迟了一步,被挖洞而入的袁军一刀割下了头颅。

公孙瓒的人头被袁绍传送到了许都。明是向朝廷告捷报功,实乃向曹操示威恐吓:看见了吗?这就是与我袁绍作对的下场!

曹操当然清楚袁绍的头外之意,怎奈此时的袁绍为朝廷拜封的大将军,赐弓矢节钺,贲百人,并兼领冀、青、幽、并四州,与他翻脸还为时尚早,只好委曲求全。还是先解决南边的张绣吧,现在又多了个反叛的徐州刘备。

那刘备刚占徐州,力量有限,剿灭不用出动什么大军,派司空长史刘岱、中郎将王忠率精兵五万,前去讨伐即可。

补述一下刘备此次出兵劫袁术,以及倒反徐州的经过:刘备率部徐州处处顺利,只是大军过境下邳,那徐州刺史车胄竟然不出城拜会,这分明不把身居高位的刘左将军放在眼里,甚至有点敌意,刘备也就送去军令,命其准备供应大军粮草,并没有在意他的礼节不周。

等到探明袁术已返寿春,刘备便令朱灵亲回许都,请示曹操徐州之机动部队下一步的行动方略。

朱灵隐隐地觉得不妥,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不听从左将军的军令,他来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借机宰了自己怎么办?只得交出指挥权,仅带几名亲兵回许都复命。

现在刘备已经全部掌握了部队,与曹操翻脸的时候到了,首先开刀的对象当然应该是那无礼的徐州刺史车胄,大军回程又过下邳,刘左将军竟然屈身回拜徐州刺史,所带仅关羽及一小队亲兵,这下车胄不能不接待了。

车胄心想:再怎么着也是朝里的大官,别做得太过分了,舍顿酒钱也就打发走了,管你上天言好事坏事呢,客走主安乐不是?

迎进城内,酒席未开,总还免不了按官场规矩来一番见礼,毕竟这左将军比自己大着好几级,刚恭身下去,忽听关羽的亲兵齐喝:“跪下!”

心知不妙,刘备以上司的口气开始了训斥:“本将军代天子讨逆,前日下制着你供应军粮,为何推诿至今未送?”

车胄一听松了口气,原来是这点小事,我以为他们想发动兵变呢,便尽力解释:“徐州库存军粮,曹司空专有特令,无他的亲笔手令,概不准动一粒出仓,实不关末将的事,还是请左将军海涵。”

车胄的手下一听,这是两位高级领导在争论业务问题,那没咱们小兵什么事了,再说也进不去宴会厅了呀,那关羽的亲兵早已将内外戒严,别替刺史大人惹事了。

刘备却勃然大怒:“军令如山,还敢狡辩,给我拿下了!”

车胄一面犹豫认不认这左将军的无理军令,一面回头看谁敢拿本刺史?却觉得脖后一凉,啊?怎么自己的头掉下来了?关羽封锁了外面,刘备已经动了手,刘备准备的就是要死的不要活的。

刘备向下坯的军民宣布了皇帝的诏命:奉天子命,前来就任徐州牧,徐州原刺史车胄,不服诏命,已奉皇命斩讫,众人各自安心本职工作,待命升迁。

打着皇帝的招牌办事就是效率高,东海郡昌霸首先表示服从组织安排,其他各郡县也就大多拥护老牌州牧刘备了。

刘备则命关羽代理太守,留守下邳,保护妻儿家小,已经丢了两次,万不能再丢第三回了。

刘备自己还是率部驻军小沛,以抵挡来自许都方向肯定会来的进攻,听说是刘岱、王忠率部来讨,刘备松了一口气,那两个人刘备还没放在眼里。怕的是曹操亲来,曹操呢?

曹操本人一时顾不上对外,他已经发觉了身边的大敌:说强不值一击,说弱谁也不敢小看他,哪一个?汉献帝刘协是也!

好长一段时期内,曹操实质上在同时应对三个皇帝,两个现任:汉献帝刘协、仲氏皇帝袁术,另一个是将来的蜀汉皇帝刘备。

119

权力这东西诱惑力是极大的,它能把淑女变成娼妓,能把懦夫变成猛士,能把圣人变成皮条客,能把英雄变成糊涂蛋。

现在的献帝已经不是小皇帝了,年已二十,已经不能满足于一天三顿吃饱不饿了,作为皇帝,还能有啥追求?金钱多了就没了用处,美女顺便泡了也就提不起了兴趣,到不了手的才是最稀罕的——实际权力,现在皇帝追求的唯一目标。

应该说建安四年之前的汉献帝生活得还是比较自由的,可以随便接见大臣,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思发道诏书,比如:建安三年四月,就自行诏令裴茂率中郎将段煨,讨伐曾欺负过他的李傕(时郭汜已被部将所杀),结果大获成功,李傕丧命,被灭三族。

出了一口恶气的刘协更体验到了权力的可贵,于是,这次他决定搞一次自我政变,干掉曹操,重振皇权。

这等大事,依靠谁呢?皇帝选定的是自己的大舅哥,车骑将军董承,关键时刻还是要用亲戚。

这董承是什么人呢?说白了本来就是董卓的余孽,跟随董卓的女婿辅当过几年兵,机缘巧合,自己的妹妹成了汉献帝的董贵人,董承也就成了国舅爷,东归时倒也确实尽心尽力地维护过皇帝妹夫,所以被封为列侯,并于建安四年三月被擢升为车骑将军,这在当时的许都已是最高军衔。

可惜再高的军衔也就是一块空牌子,曹操的部队是不会听这位车骑将军指挥的。再说这董承也谈不上是什么忠勇之臣,支持曹操进京,也不过是想借曹操的力量,拾掇韩暹罢了,既不是为皇帝,也不是为曹操,更没有收拾曹操的本事。

不过,奉到皇帝的衣带诏,董承还是挺当回事的,虽然一同随董卓起家的人们现在就剩了他一个了,可以说势单力薄,但也是经不住权力的诱惑:毕竟取代曹操在朝廷中的位置太令人向往了!于是便秘密地开始了串联活动,发展的地下党当然都是对曹操现政府的不满分子。

其中有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等人。这些人虽然都是军职,其实都跟董承一样,是空头将军,武人手下没兵,其实连秀才也不如,啥行动还没开始,便被曹操的“校事”侦察出了腻,事情报到了曹操那里,该曹操下决断了。

这后来的太祖确实英明果断,当即便命令抓人,论说这时还没抓住董承他们什么真实的反政府凭据,不过那年头,都是先定罪名,后找犯罪证据的,抓起来往监狱里一关,这边专案组一成立,想要啥证据还能找不出来?

别说这些人还都有这么档子事,就算你再清白无辜,也一样给你造出一些犯罪证据来。

那位说了,这不是军衔最高的将军吗?没用的,别说将军,元帅也没用,定个啥罪你都是遗臭万年,政治斗争要的是结果,是既不论理,也不讲法的。

人一被捕,啥证据都全了,献帝的衣带诏给搜出来了,亲笔手令!这下证据确凿了吧?据说还有什么武装起义的纪要,上边还有政变集团的个人亲笔签名,你看这帮政变分子傻的?竟然保存这么确凿的犯罪证据,这下一个集团谁也跑不了了!

至于政变分子供出来的刘备?那本来就是个阶级异己分子,哪会放过他?

董承、王服、种辑等政变集团首要分子被镇压,本着除恶务尽的原则,又灭了他们的三族,现在只剩下了董承的女儿董贵人,躲在皇帝的身边就没事了?这回咱老曹亲自出

曹操带剑来到宫中,见了献帝以后却不便指责皇帝是幕后黑手,毕竟皇帝现在还有别人无法代替的作用,那也得警告一下你的领导责任吧:“董承谋反,陛下知道吗?”

皇帝一听就明白了,政变流产了!只好装憨卖傻:“董卓已经死了呀?”

“不是董卓,是董承!”曹操心说:演什么戏呀?咱们都哑巴吃饺子,各人心里有数就行了。

献帝无言以对,曹操命令将董承的妹妹董贵妃立即逮捕。皇帝有点舍不得:“董妃已有五个月身孕了,请曹将军放过她们娘俩这回吧。”

曹操一听,那更得杀了:“想留此逆种,为母报仇吗?”当即命令把董贵人推出去砍了头。

曹操的安内大见成效,现在该攘外了,可还是没有袁绍反应迅速。袁绍听说曹操杀了董承、董贵妃,又把献帝让甲兵保护了起来,便抓住这个机会命那会写妙文章的枪手陈琳,写了一篇声讨檄文指责曹操,大意为:

软禁天子,残害栋梁,违法乱纪,残暴荒唐,亲爹买官,爷爷剦党,下戮人民,上虐廷堂,擅断万机,扰乱朝纲,心如蝎,形似豺狼,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除不足以慰忠良。

总之是把曹操骂了个血淋头,臭熏三代。

曹操却是肚量大得很,还是不理睬袁绍的公开宣战,还是怕袁绍?现在已经不是了,早在建安四年八月,曹操便主动向袁绍开了战,自己提军进驻黎阳与袁绍相持,又命吕布的降将臧霸等人攻入了青州,连破齐、北海、东安等城,在袁绍的侧翼埋了根硬钉子,就是现在,部将于禁仍正屯军河上与袁军对峙。

那么,还是在担心南边的张绣?也不是,两月前,张绣已经主动第二次向曹操投降了。

120

就当时中国的乱战局势来说,已经凸显出两大超强军事集团争霸天下的苗头,当时的曹操、袁绍,恰如后世冷战时期的美苏两国,一些二流小国都不免要决定自己投降哪个阵营,跟风使舵更需要先看准。

同样,袁绍与曹操也要不遗余力地拉拢第三世界的各个小国,那张绣所处的穰城,由于地处荆州的前沿,曹操的后方(对北部的袁绍而言),更是双方争夺的要点。袁绍派来招降张绣的人先到了穰城,并亲笔写信给贾诩,请这位大明白人帮助说服张绣,联合灭曹。军政大事,贾诩岂敢耽搁?立即去找张绣。

袁绍当时手握四州,不但地广兵强,而且声望极高,论其才智,在当时群雄中,亦当首屈一指;而曹操的所谓后方仅是破烂不堪的兖州,东面还有公开叛乱的徐州刘备牵扯着,本身所处的豫州实际只控制北半部,且南北有敌虎视。两人的强弱是分明的。

张绣怎么掂量,觉得也应该向袁绍倾斜,正在设宴招待袁绍之亲善大使时,贾诩到了,未曾入席陪客,先问客来何意?那还用问吗?当然是来搞袁张亲善建立“大中原共荣圈”的。

贾诩当场质问:“袁绍对亲兄弟都不能包容,怎能包容天下豪杰?”双方还没谈判,关系先破裂了。

张绣惊惧圆场:酒桌上不谈业务,醉汉说话不算数。

客离后埋怨贾诩:得罪了超级老大,我们靠什么奔小康?

贾诩说:有曹操呀。

张绣晕了:袁强,曹弱。傻大木都能看出来,我们又跟曹操结过大怨,莫不是没喝酒您老也被熏醉了吧?

贾诩的话极为深奥:“正因曹操势弱,我们才应该扶弱拆强。袁绍强盛,对我们这点兵,怎会看在眼里?曹操微弱,才会重视我们呀,何况曹操现在尊奉着天子,号令天下,名正言顺,政治上是曹强!至于过去恩怨,欲称霸天下的,怎会纠缠私人怨恨?肯定会借此向世人展示胸襟。将军没有必要担心,不用犹豫。”

张绣早就心里发过誓:贾诩的话,一当万,你说咋办咱咋办,你说黑了咱闭眼,你说无耻咱就不要脸,你说讲人道,咱就放贪官。

于是,张绣率军归降曹操。果然,曹操握住张绣的手,激动万分!

欢宴贡酒九酿春,尽忘子侄丧命冤。

来个亲上作亲吧:让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当场任命张绣为扬武将军;贾诩的大功更得酬,任命为许都警备司令(执金吾),又封都亭侯。

亲上作亲倒是真:张绣也不是傻子,怎忍心当真棒打鸳鸯急曹操、误婶婶?献上小婶婶与曹操为妾吧,只是这以后咋叫呢?曹操这后补的叔叔是自己的平辈亲家,自己的女儿以后要管以前的奶奶叫小婆母,要是这两对新人都生了孩子呢?自己该怎么称呼那帮小崽子呢?他们之间相互该如何称呼呢?不能想下去了,脑袋大了!

南方已定,曹操还不动兵刃地安抚了西方。

关中(陕西省中部)将领们开始对袁、曹都保持中立,欲看看风势再说。凉州牧韦端,派从事杨阜来许都探听情况,杨阜带回了自己的印象:“袁绍宽松少决断,计多却不知用哪条合适。无断则必将无威,少决则必然被动,眼前虽强,却难免后败;曹操有英雄之才,心胸广阔,遇机会从不放过,法令统一,执行彻底,既敢用仇,亦会用亲,被用之人皆都能职守,定可成大事!”

此语传开,西方的军阀们最起码在短期是不会来骚扰了。在与袁绍对决前,最需要解决的是徐州刘备的问题。

军报早就放在案头,刘岱、王忠大败于刘备之手,以现在刘备的眼光与谋略,在将来袁、曹大战时,对许都将是极大的威胁。

对刘备,曹操现在的评价是:“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

对曹操的论断,智囊郭嘉也表示认同,但袁绍就真的那么听话吗?袁绍的智囊团更为庞大,其中也不乏如二荀、郭、程之才,如:田丰沮授……

早在吕布霸徐州之时,曹操就极为忧心,其时袁绍恃强骄横,经常来书辱骂曹操,曹操因徐州掣肘,无力与之抗衡甚为烦恼,当时还是荀彧解除的他的心结。

这荀彧在史书中说话,惯用长篇大论,弄得今人替他当翻译工好生为难:原文照搬,成了抄书混版税;全文翻译,又太过冗长;越过不甘,删节可惜,只得尽量不失原意,改文风简化成半白话文。

荀彧替曹操分析了双方的优劣各点:

自古成败,皆是人力,强弱转换,无不人为,高祖克项羽,即是前鉴。当今天下,唯袁绍可算曹公对手,然袁绍有四不如曹公:袁绍外宽内忌,曹公唯才皆用,度不如公一;袁绍迟疑少决,曹公善于立断,谋不如公二;袁绍治军涣散,曹公赏罚严明,武不如公三;袁绍虚荣好名且吝啬,曹公自身谨俭多赏功,德不如公四。今公秉一心辅助天子,八方多助,持四胜代天征伐,谁敢不从?袁绍虽强,必无所为!

曹操听了当然大为高兴,荀彧接着提醒:“如不先制服吕布,收复徐州,还是没有可能兵向河北对付袁绍的。”

那次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置袁绍的威胁而不顾,兵出徐州,终于消灭了吕布,将徐州收入囊中。现在到手的徐州转眼又成了敌人,尤其是那刘备最可恨,竟然在曹某对他最好的时候参与密谋,什么叫以怨报德?大耳朵就是榜样,就等着看你铁心与我曹某作对的下场吧!

袁绍就没想过与曹操动真格的吗?当然不是,还是由于自身的原因:曹操迅速控制皇帝之时,他犹豫了一下被曹操抢了先手;才想硬抢过来曹操又及时服了软,让给了自己大将军职务;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总不能做得太过分了吧?等到曹操与张绣开了仗,那背后的公孙瓒又到了收拾的最后关头,不靖后方,怎能前攻?

曹操与吕布打成一团,那倒是个好时机。可是打下了四个大州,总得先分配胜利果实吧?青州给了大儿子袁谭,幽州派去了二儿子袁熙,外甥高干去代理并州,自己坐镇邺城,亲掌冀州。

对袁绍的这次“分家”,谋士们几乎都有不同看法,军师沮授就这样说:“大祸从此就开始了呀!”

为什么呢?沮授这样解释:一只子一万个人去追,只要有一个人先逮住了,其余的人也就不追了,只要是兔子还在,大家就永远不会停止追赶的脚步。

现在袁绍一下把四只兔子全分给了自己的儿子,大家伙还会继续卖力地去追赶兔子吗?没目标了,还追什么去?那袁绍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这是观察与选拔接班人的好办法,让他们各自治理一个州,谁有本事不就很清楚了吗?

这时候的袁绍绝不会想到:要是他们把本事都用在抢对方的兔子上面怎么办?

现在曹操要对徐州的刘备动手了,袁绍分配完四州后还留出来机动部队十余万,分别由万夫不当之勇的两位大将颜良文丑率领,这些兵是用来干吗的?就是在等出兵打击曹操的时机,曹操却当真把这个机会留给了袁绍,自己率部从与袁绍对峙的官渡沿河东下,杀向了徐州。

大好时机留给了袁绍,谋士田丰极力建议,趁曹操大军远出徐州之时,袭击许都,抢过皇帝来!

但事情就那么凑巧:袁绍的小儿子突然病了,袁绍现在哪还有心思干工作?是啊,儿子如有了什么不测,打下地方来留给谁去?

怎么说都没用,袁大将军还是把全部注意力都用在关心革命接班人上面,坚决不允许妄动刀兵。

气得田丰出门便顿着拐棍说:“千年难遇的机会呀,而以一个小儿之病的理由错过了,实在可惜啊!”

121

其实,曹操这次出兵打击刘备确实有点赌气:把后方不出事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了袁绍给予配合默契上,那袁少爷得病也不是曹操能预先知道的,实际上是运气在帮曹操的忙,当然也有袁绍的人力配合因素,万一袁绍一狠心呢?

这么不顾一切,桌面上的理由是消除将来的隐患,真正的原因是让刘备捎过来的一句话给激的。

刘岱、王忠二人在徐州打了败仗,回来向曹操转告过刘备向他们说的一句话:“像你们俩这样的货色,就是来上一百个,能把我怎么样?倘若那曹贼自己来了,还可以另有个说法。”

刘备也不是刻意看不起这两个人,是在战场上故意这么损的,是战术的需要,目的就是威服刘岱、王忠,不曾想把曹操给激怒了,这下惹来了大麻烦!

可见,任何时候对任何人说过头话都不是什么好事。

需要说明一下:曹操派去打仗的将军刘岱与原来的兖州刺史刘岱,不是像《三国演义》所说乃是同一个人,只是巧合同名,更巧的是两人均字“公山”,而且是同学。所不同的是:兖州刺史刘岱,是青州东莱郡牟平县(在山东蓬莱东南)人;曹操的部下刘岱,是豫州沛国(安徽宿县西北)人。

那王忠倒是有点来历,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只不过出名的原因不大光彩:爱吃人肉!

王忠是“右扶风”(陕西武功一带)人氏,在李傕、郭汜闹长安的年代,因遍地饥荒,老百姓饿得交换儿女吃,这使王忠也好上了这一美味,自归顺曹操后,当然要讲究点精神文明建设,也就不能拿人肉干当点心了(后来,曹丕曾开他的玩笑,将从坟地里找到的骷髅,挂在王忠的马脖子上,引得众人大乐)。

就这么两个人,一开始进兵徐州时也十分轻敌,也就是因为心里看不起刘备这个人,才招致小沛之战的惨败,还有那令人不得不忍受的战场羞辱。

夺得徐州的刘备对付刘岱、王忠没用费多少力气,实际上刘岱、王忠的大军还没有见到小沛城就被打得没有了抵抗力。

刘岱、王忠提大军来剿灭叛贼刘备,初次为将独当一面,当然兴奋异常,决心打出个样来让主公瞧瞧。再说,刘备算什么?一个贩席的,不就是凭运气代理了几天州牧吗?后来又凭借八竿子打不着的皇帝本家,混上了左将军的高位。就这还不满足,还要扯旗造反?主公这次真是看错人了,养了这么条白眼狼,咱们要替主公出这口恶气!

先定进兵方略,两位将军,总得有一人打前锋,一人做后卫吧?保证粮草供应路线通畅更加重要。可是两人都想直接参与对刘备的打击,没人愿意缩在后方,那怎么办?这关头无法相较品级的高低,副将积极求战也是应该鼓励的。怎么解决呢?抓阄吧,那时候还没造出纸来,一般是用铜钱抛反正面来定运气的。

刘岱、王忠的抛铜钱却没成功,巧了,在平地上抛的,铜钱下落的时候恰巧靠在了一根干棒上,王忠要重来,刘岱忽然醒悟:这是上天在让我们同时进兵呀!于是二人兵分两路,相隔三十里,同时包抄向小沛。

没看到一个老百姓,好不容易抓了个失明人问问吧,一句话说得王忠差点挥刀砍了那个瞎子,哪有这样说话的?

“刘州牧早就派人通知了,这次带兵的王忠,是个专爱吃小孩的畜类,大家要赶快跑啊!”

尤其是连吃水井都给填死了,只得让士兵们现掘井造饭,这下,本该傍晚聚会于小沛城下的作战方案就不能实现了,只好半道扎寨宿营,二人倒是有飞骑随时相互通报信息,也没当多大事,不就是让刘备再多活一天吗?

大军宿营,谨防劫寨,一夜却是平安无事。

黎明时分,刘岱忽然接到王忠的飞骑求援箭书:营寨被围,正在激战,请刘将军速率大军来援,从外面包围敌军,大破刘备,就在今日也!

哪还能犹豫?留步兵守卫营寨辎重,所有骑兵立即出动,杀向王忠军的驻地。

军行半道,迎面撞来一支铁骑,才要准备厮杀,突然发现领军的正是王忠将军,这是怎么回事?二人见面,都拿出了同样的告急信件,只是抬头与署名换了换,两个人都是聪明人,同时明白发生了什么了。

别再分兵了,一起驰援一处营寨吧。到了刘岱的大营,哪里还有什么大营?只有几具自己士兵的尸体,还有余烟袅袅的残炽,连辎重带士兵都被打劫了。不多时,有王忠大营的几个残兵赶了过来,王忠的营寨也是同样的命运,据说是打着刘岱将军旗号骗开的寨门。

二位将军面面相觑,不敢出声,别说继续作战了,今天中午吃什么?往回赶也不成啊,难道让全体士兵饿上三天?回去主公也得砍脑袋呀,王忠竟然立刻觉得饿了,恨不得马上拉过个人来啃上几口!

两人正在进退不得之时,士兵来报:刘备的大军已在二里外结阵,阵前有两溜大车,不知上载何种秘密武器,唤二位将军上前答话。

死也要死个光明磊落,大丈夫还能让人吓退不成?二位勇将没多商量,便一起策马奔向刘备的军阵。果然是刘备在向二人招手,好像并无恶意,两人相互壮着胆走向刘备,且看这大耳朵说些什么。

于是,刘备就说了前文二人所转告曹操的话:“像你们俩这样的货色,就是来上一百个,能把我怎么样?倘若那曹贼自己来了,那还可以另有个说法。”

不过后面还有两人没敢转告的话,所以正史未载,演义没描:“本州牧奉天子令讨曹贼,你二人好歹也都是国家将士,且看在天子的份儿上,给你二人施予好生之德,送你们二十车军粮,应够你两天之用,莫要饿坏了将士们。愿降本州牧欢迎,不降刘某礼送你们出境,快些回去举炊去吧,饱餐之后务请上路。”

再窝气也不敢拒绝人家送的粮食呀?哪里是人家的粮食?那口袋上面还分明写着“曹”字呢,这是刚从咱们大营抢过去的!

所幸曹操也自知二人非刘备敌手,本人在遣将时也不无责任,就没有重罚二人,而是如刘备之约,亲带大军来了,且看你刘备到底另有什么说法?

刘备绝没想到曹操能亲自出马,后方有袁绍虎视,他能不要许都?所以根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反而是在例行巡逻边境时遇到了曹操的大军,这仗没法打了。

122

“政治攻心”这手绝招刘备做得很不到位,他心里极清楚:自己带的就是曹操的兵,跟别的将领作战,部队有战力,如果曹操亲自来了,手下的部队能不能给自己卖力就很难说了,真出死力跟曹军拼命的,也就自己那两千老部队。

论人数,现在刘备的兵力并不少,若加上东海郡昌霸等人所来援的徐州地方部队,也有几万人马了,论将领,自己手下的关羽、张飞,都是世所公认的万人敌,可要与曹操抗衡,刘备知道远远不够,让自己的将士去攻打他们的老领导,确实有些难度。

再就是徐州的郯城之战给他的影响太深刻了,几次都是死里逃生,若不是张飞死力相救、关羽骚扰粮道,自己早就“为国尽忠”了,刘备现在的军事力量主要依靠此二人。

说起关羽与张飞来,真是刘备的一对绝配的左右臂膀:关羽是河东解良人,因杀人命案逃亡涿郡;张飞是涿郡士族,乃本地富家子;由于家庭的原因,关羽读书肯定不会多,张飞却是上过学堂的。

没怎么读过书的关羽在人们的印象里,一般喜欢捧着一本《春秋》古书看,至于关二爷能不能看得懂是没人追究的,也无法验证;而张飞却是书法极好,堪称大家,并且擅长画美人图,给人们的印象却恰好相反,胸无点墨,性情粗暴,这些就要感谢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了。

至于长相,关羽应该是个红脸大汉,长须及胸;张飞应该是个比关羽个头略低的白面书生,《太平御览记》里面有一句关于张飞相貌的描写:人中张飞,马中玉追。

体格二人接近,都应该练过健美之类的玩意儿,要不上了战场体力也撑不住啊。两个人都爱留胡子,冷兵器时代,胡须能增大人脸的面积,主要是为了在战场上吓唬敌人,拼刀子的时候大概都喜欢对方是个奶油小生,自己当然是越凶恶越好了。所以,就是真有长得俊秀的帅哥上了战场,也会弄副假胡子戴上,上战场喜欢戴面具的俊男是史有所载的。

最多有小学文化的关羽最讨厌的就是读书人、士大夫;大概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缘故吧,张飞对读书人历来极为尊重;关羽傲上恤下,对身边的士卒甚宽容;张飞或许是在老家打骂奴仆惯了,喝醉了爱拿身边侍候的小兵出气。

但有一条,上了战场两个人都是不要命的主儿,战力极强。

由于部队构成的原因,就是有这两员大将在身边,刘备现在也不敢与曹操交手,所以,当他发现曹操亲率大军来到面前时,第一反应肯定是转头就逃了,逃是对的,稍迟便走不脱了。

曹操也同时发现了刘备,正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立即指挥大军扑向刘备。刘备一转身,部队哪还有抵抗的勇气?兵败如山倒,顷刻崩溃了。

刘备仅带着几十名马快的亲兵逃离了战场,再投向哪里呢?下邳虽有自己的妻儿与关羽,可他更清楚,那是往曹操罗网里钻,曹操的部队已经扑向了下邳。

张飞已经在乱军中失去了联系,去哪儿不知道,只能祝他一路走好了。

谁说天无绝人之路?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却不知通往哪里!实在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

忽然想起:自己在曹操推举的豫州牧任上时,曾保举过袁绍的儿子袁谭为“茂才”,这“茂才”身份却是“孝廉”所不能比拟的,实是非同小可,每州仅限一人,还必须由州牧或刺史亲自保举。保举的人也就是这“茂才”的恩师了。

以袁绍及袁谭的身份,未必稀罕这个“茂才”名分,但总比没有一点情谊强吧?虽然袁绍是刘备的仇人(杀了同学兼老领导公孙瓒),但现在又能去哪里呢?得罪的是曹操啊!除了袁绍,天下虽大,谁又能保护得了他?

至于是不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就只能走到哪算哪了,下邳的关羽与妻儿?顾不得了,有心无力,只有各自保重吧。

曹军把下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关羽仅数千兵丁,战无能力战,守更莫想守,刘备信息全无,两位夫人却还在城中,连拼命的资格都不存在了,怎么办?曹操遣使进城,许诺关羽可以有条件地投降,关羽不得不考虑了。

最后终于放下了武器,至于投降的具体条件,史未详载,但从后来关羽能顺利离开,并且能携带着刘备的家眷上路,应该是其中的条件之一,也可以看出,对关羽,曹操是信守承诺的。

对待投降的关羽,曹操又何止于信守承诺?一回到许都,便立即引见给皇帝,没有寸功,竟拜为偏将军,在曹操的部将中,能获得如此高位的也就夏侯惇一人而已,可人家那是跟着曹操从刀山血海中拼杀出来的呀。

后方已靖,现在该轮到袁绍了,但同强大的袁绍作战,诸将还是有怯意,以为不可能战胜比自己强大数倍的敌人,尤其是后方兖洲,紧邻青州、冀州,一旦袁绍从那里下手,怎么抵挡?

曹操向将士们分析:“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三国志·武帝纪》)

对于兖州方向的防务,曹操其实早就做了准备。早在一月刚消灭吕布后,曹操便作了一个令人们瞠目结舌的决定:把青、徐二州的事情交给了一个泰山一带的强盗头子臧霸。

臧霸自匪从良后做的是陶谦部下,后来依附了吕布,素以骁勇闻名于泰山南北,尤其精于战场指挥,曹操一见之下,大为欣赏,当即任命为琅琊相,并委托他代管青徐二州的一切军务。

这臧霸果然不负曹操所望,现已率领数万精兵杀入了青州,虽然以臧霸的兵力,要想捣乱冀州,成为袁绍的大患,其兵力是远远不够的,但却能牵制袁绍不从这一路进兵,所以曹操不怕袁绍从兖州方向惹事。

唯一稍担心的还是荆州的刘表,现在只有指望江东的孙策能对他有所牵制了。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一个对于曹操说不清是好坏的消息传来:建安五年四月四日夜里,孙策被刺客暗杀受伤后去世,时年二十六岁。

曹操寄托于孙策身上的牵制刘表的希望破灭了,虽然也消除了孙策袭击许都的可能性,但对曹操眼前来说,还是弊大于利。

刘表现在可以无后顾之忧地盯住曹袁大战了,他在等待杀向许都的机会?还是在等待其他什么?

123

刘表是曹操目前另一大强敌,但政治资历要强于目前任何一个割据的军阀,包括袁绍与曹操。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是真正的大汉皇室血统,为汉鲁恭王之后人。身长八尺有余(一百八十四厘米还多),身材伟岸,相貌如同他的名字一般,可称真正的一表,并且极具长者风度。

早期的政治品行与文韬武略更是没得说,在灵帝年间便被评议为“八顾”之一,宦官摧残党人之时,作为代表人物的刘表有幸逃亡走脱,直到朝廷因平黄巾解除党禁,刘表才得以重回政府任职,任北军中侯。

初平元年关东联盟讨董卓时,因荆州刺史王叡被孙坚袭杀,当时的朝廷任命刘表为继任荆州刺史。其实是一张空头支票,袁术兵屯荆州北地鲁阳,刘表根本就不可能进入荆州,当时的袁术已经把荆州看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怎会允许他人染指?

袁术当时为什么没有捷足先登?其时的荆州已经“风飘以悍,气锐以钢,有道后服,无道先强”。(汉扬雄语)荆州本有八郡:其中江南有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四郡,其余四郡南阳、江陵、南郡、章陵。均在江北。州治在江南的武陵郡汉寿。

在刺史王叡的蹩脚治理下,此时的荆州“江南宗贼”盛行。宗贼,即一些按宗族关系组织起来的地方性民间武装,数量庞大,派别林立,相互攻杀抢掠不断。袁术虽有奢望,但却望而却步,仅是霸占了北端的南阳郡,对其他各郡,恰如一只馋猫面对一只肥刺猬,既舍不得放过,又不敢下口。

这时的刘表胆略非凡,单骑绕道潜入宜城,之后又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政治魄力,得到了南郡蒯氏、襄阳蔡氏等荆州大族的支持,几年下来,“江南悉平”,“开上遂光,南接五岭,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

出于对付正盘踞在南阳的袁术的需要,刘表将州治移置到了江北南部的襄阳,以加强荆州北部的防守。由于刘表的礼贤下士,善待儒生,使各地士子名流逐渐聚附于此,这时的襄阳地区实际上已成为全国的学术文化中心。

刘表虽拼搏成为一方霸主,却崇尚中庸之道,热心于文治之功。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刘表成功地控制了荆州八郡,使“荆州万里肃清,大小咸悦而服之。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后汉书·刘表传》)与同时的中原和其他地方的混乱对比,荆州地区可算政治稳定,名士荟萃,社会和谐。

但在混乱的年代,文治却远远不如武功,不琢磨欺负别人,必然被别人琢磨欺负,所以刘表一直面临的是东有强敌蚕食,北有巨鳄欲噬的局面。

刘表的一厢情愿是保持自己荆州的一方乐土,但在东汉的乱世,却无任何可能。儒家的学说是专为得到天下以后的人服务的,如果想用它在强权之下苟安延命,却是一副最有效的慢性毒药!

北方的两大“超霸”马上要开始对决了,这对处于弱势的刘表其实是一次机遇,不管他偏向哪一方,对另一方来说,都意味着灭顶之灾;但也意味着:等两大“超霸”剩下一个的时候,也就轮到了自己上场决斗的时候了。有没有独善其身的第三条路呢?

南阳的从事中郎韩嵩与别驾刘先替刘表这样分析:“今八方豪杰并起之时,两雄相持冀豫之际,安天下之重枢,在于将军决断:欲有所为,应趁良机起兵;然若善保,则宜择一雄相从。如拥甲十万,坐观成败,欲得中立,必将两怨;曹操善用兵,贤俊多归之,其势非袁绍能敌;若坐等其移兵荆州,恐将军不能善守。万全之策,莫若举荆州以助曹操,操必重待将军,如此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为将军上计。”

说穿了这个建议是给刘表摆出了非甲即乙两条路,要么出兵参与混战,否则只有投降曹操。这是从逻辑上先把刘表套住,骨头里是一种投降派的妙论:出兵助拳或浑水摸肯定是不可取,那就只有投降一条路了,荆州是肯定丢定了,刘表本人是否能得到期望的厚待要决定于曹操的心情;出这个妙主意的人安全是没问题了,富贵也指日可待了。

其实所有投降或投诚的人们也是强调的这种逻辑,一般还要加上条理由:为使人民避开无妄战火,为了天下生灵免遭涂炭,为了国家不至于彻底灭亡……比古人会遮羞得多了。

刘表没听他们这一套,反而派韩嵩去许都探听曹操的态度。韩嵩先提条件:将军如果是去投降,那我愿意为使,否则我不敢去。

刘表让他解释,韩嵩说:“出使朝廷,朝廷一般会封给职务,能够把它推掉当然无话,如果推辞不掉而接受了封赏,那么我韩嵩从此就是皇上的人,不是将军你的人了。”

韩嵩的这个退路留得高明,出使回来,韩嵩已经被任命为零陵太守,由于韩嵩先前有话,刘表也无可奈何。但韩嵩这个被曹操封的官总得做点事,所以就四处宣传曹操的英明伟大,这下刘表不能容忍了,抓起来要杀他,其实这种人换了谁也都会想宰他的。

关键时刻还是刘表的老婆蔡氏起了作用,说韩嵩可是个人才,哪能说杀就杀?刘表虽然不得不听“领导”的,但也是没饶过韩嵩,有生之年一直让韩嵩在监狱里做他的零陵太守。直到去世后荆州真被不孝子送给了曹操后,韩嵩才得以出狱。

最后刘表还是坚持自己“卞庄刺虎”的策略,想坐山观虎斗,以取“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效。对袁绍的求援,一概答应,就是不行动,收效是:使荆州安稳了九年,没有被拖入战争。

那么,刘表的这种策略高明吗?两千年来,别管正说的也好,戏说的也罢,论的,品的,还没有一位史家说他做得对,不过笔者认为刘表最起码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没做错什么,坐山观虎斗没有什么不好,所不足的是:你不能一坐就是八九年呀!

要换了孙家爷们当这个荆州牧试试?估计也会坐山观他们斗上一年,接着就该曹操倒霉了。最起码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也!

但从坚持独立自主,决不降曹这点上来说,刘表还是没做错什么的。在政治立场上,刘表是坚定的,在政治决策方面刘表还是明白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