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讲堂:知足之足,常足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2 属于:老子

  •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

      最大的灾祸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灾难就是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才能得到满足。

      老子认为不应该总处于奔波劳碌之中,应适可而止。

      知足者常乐,知足便不作非分之想;知足便不好高骛远;知足便安若止水、气静心平;知足便不贪婪、不奢求、不豪夺巧取。知足者温饱不虑便是幸事;知足者无病无灾便是福泽。所谓养性修身,参禅悟道,无非就是个散淡随缘,乐天知命。

      《庄子·齐物论》中说:“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这其中的玄机,就靠自己去参悟了。过分的贪取、无理的要求,只是徒然带给自己烦恼而已,在日日夜夜的焦虑企盼中,还没有尝到快乐之前,已饱受痛苦煎熬了。

      因此古人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我们如果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心,驾驭好自己的欲望,不贪得、不觊觎,做到寡欲无求,役物而不为物役,生活上自然能够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了。

      知足常乐,可以说为每个中国人所熟知,但在现实中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许多人聪明,但却不知足,贪心过重,为外物所役使,终日奔波于名利场中,抑郁沉闷,难以享受人生之乐。

      有个青年人常为自己的贫穷而牢骚满腹。

      “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知不足”,慧在可行而行。若知不行而勉为其难,势必会劳而无功;若知可行而不行,这是堕落和懈怠。两者之间实际上是一个“度”的问题。度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你具有如此丰富的财富,为什么还发牢骚?”一位智者问他。

      “它到底在哪里?“青年人急切地问。

      “你的一双眼睛,只要能给我你的一双眼睛,我就可以把你想得到的东西都给你。”

      “不,我不能失去眼睛!”青年人回答。

      “好,那么,让我要你的一双手吧!对此,我用一袋黄金作为补偿。”智者又说。

      “不,我也不能失去双手,”青年人焦急地说。

      “既然有一双眼睛,你就可以学习;既然有一双手,你就可以劳动。现在,你自己看到了吧,你有多么丰富的财富啊!”智者微笑着说道。

      我们来到这世上时,本来就是赤条条的,一无所有,是上苍赋予了我们生命、亲友以及思想和财物等等,上苍待我们何厚?使我们拥有了这么多,又占据了这么多。可是我们却从来也没有满足过,依然在祈求着上苍为我们降下更多的甘霖。

      如果你想获得什么不妨看看自己拥有什么,生活中如能降低一些标准,退一步想一想,就能知足常乐。人应该体会到自己本来就是无所欠缺的,这就是最大的富有了。然而,生活不可能也不会按照我们的需求来十足地供应我们,于是,我们便失望了,我们便不满了。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就是告诫人们要知足,知道满足就不会受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不幸。

      不知足是最大的祸患,贪得无厌是最大的罪过。把钱财、家世、容貌视为荣辱标准的人,一般都不知足,越有越想有,越有欲望越盛;欲望太盛,就会生出邪念,为拥有更多的财权欲而不择手段。由敬财、爱财而贪财、聚财、敛财,甚至于见钱眼开、巧取豪夺、唯利是图、谋财害命。市场上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绝,正是这方面的原因所致,生活中这类例子几乎每个人都耳闻目睹,真乃是欲壑难填!

      同为道家的庄子也说:“富有的人,劳累身形勤勉操作,积攒了许许多多财富却不能全部享用,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不看重了。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才会保全权位和厚禄,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忽略了。人们生活于世间,忧愁也就跟着一道产生,整日里糊糊涂涂,长久地处于忧患之中,多么痛苦啊!”我们之所以不知足,是因为我们没有冷静下来,停下脚步,好好地审视一下自己。其实,我们已经拥有很多了。

      所以,真正的满足是内心的满足,而非物质的满足,物质是永远无法让人满足的。真正快乐的人知道什么是满足,因为只有在满足中才能体味什么是快乐。

      知足是一种境界,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趟不过去的河,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知足是一种大度,大“肚”能容天下事,在知足的人眼里,一切过分的纷争和索取都显得多余,在他们的天平上,没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里平衡了;知足是一种宽容,对他人宽容,对社会宽容,对自己宽容,这样才会得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这难道不值得庆贺吗。知足常乐,此之谓也。

      人要“知足”,更要“知不足”。

      许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满足,甚至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对生前身后的功名也期待颇多。其实,不知足是一种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知足则是一种理性思维后的豁达。

      老子认为,能知足才知不足。诸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会满足于一日三餐的饱饭。但我们深知,我们对于饮食的需求远不止这些,只要条件许可,就会要酒要肉。

      “知足”,使人平静、超脱;“知不足”,使人躁动、奋进。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