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讲堂:顺不足喜,逆不足忧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2 属于:老子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

      世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也就知道了何谓丑恶。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也就知道何谓不善。所以,有与无相并而生,难与易互相成就,长与短互相对比,高与低互相映衬,音节与旋律彼此应合,前与后连接相随。

      这是老子的方法论和自然主义的功德篇。老子的这一篇文章,旨在说明事物是互相对立而存在的、相生的,同时也说明了为功而不居功,所以功德永在的自然主义思想。

      老子在这里主要阐述自然与人事的相对论,告诉人们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一切事物都在相反的关系中产生,它们相生相成,彼此互补。相反的关系是经常变动着的,因而一切事物及其价值判断也在不断地变动。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辩证法,说明世间一切现象,都在对立中相调和。

      比如,人生的处境就是如此。有时候我们处在顺境中,一顺百顺;有时候我们处在逆境中,看不到未来的方向;甚至一会心情很好,一会儿又莫名其妙地烦躁起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怎么样让自己的处境和心情有一个连续性?

      在困境里,很多人往往能刻苦奋进;而当步入佳境、事业顺利、百事亨通时,反而忘乎所以。原因就在于,面对前者大多数人能兢兢业业,小心翼翼;对待后者,往往放松警惕,造成失误、导致失败。因此,顺不足喜,逆不足忧是聪明人常抱有的心态。根据老子的辩证法,要避免自己的处境和心情的大起大落,就必须在顺与逆这对矛盾关系的处理上实现“顺不足喜,逆不足忧”。

      《菜根谭》有言:“居逆境中,周身皆针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这段文字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生活在逆境中,身边接触到的全是犹如医治自身不足的良药,在不知不觉中会使你磨练自己的意志。反之,一个人如果生活在顺境中,这就等于在你的面前摆满了消磨你精神意志的刀枪,在不知不觉中使你身心受到腐蚀而走向失败的路途。

      人生的路有起有落,看待人生的起落顺逆应该有辨证的观点。居逆境固然是痛苦压抑的,但对一个有作为、能自省的人来说,在各种磨砺中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修正自己的不足,一旦有了机会,就可以由逆向顺,振翅高飞。居顺当然是好事,但对于一个没有良好的品质和远大追求的人来说,优裕环境中往往容易坠落腐败,这和在清苦环境中的容易发奋上进道理一样。一个人生活一优裕,就容易游手好闲不肯奋斗;相反,如果处在艰苦的环境中,“穷则变,变则通”。所以贫与富不是绝对不变的,顺与逆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子告诫我们,当你遇到挫折时,切勿浪费时间去算你遭受了多少损失;相反的,你应该算算看你从挫折当中,可以得到多少收获和资产,你将会发现你所得到的,会比你失去的要多得多。踮起脚尖儿,又是另一条生命,另一中活法,另一番境界。

      老子还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是讲人的一生之中,名誉、名声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呢?自身与财物相比,何者是第一位的呢?得到名利地位与丧失生命相衡量起来,哪一个是真正的得到,哪一个又是真正的丧失呢?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故道家与道教常被混淆。

      也许一个人可以做到虚怀若谷,大智若愚,但是事事吃亏,总觉得自己在遭受损失,渐渐地就会心理不平衡,于是就会计较自己的得失,再也不肯忍气吞声地吃亏,一定要分辨个明明白白,战友之间,同事之间是非不断,自己也惹得一身闲气,而所想到的也照样没有得到,这样,在他的心里一直都很不顺。

      而在老子看来,一个人应该更看重的是自身的修养,而非一时一事的得与失。

      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文,担任楚国的令尹。这个人三次做官,任令尹之职,却从不喜形于色,三次被免职,也怒不形于色。这是因为他心里平静,认为顺与逆和他没有关系了。子文心胸宽广,明白争一时得失毫无用处。该失的,争也不一定能够得到,越得不到,心理越不平衡,对自己毫无益处,不如不去计较这一点点损失。这样,在子文的人生中就全是顺境,没有逆境可言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