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名言: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2 属于:老子
  •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不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②。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③。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④。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译文 自然规律不正像拉弓射箭吗?高了就压低些,低了就抬高些,有多余的就减少些,不足的就补充些。

      自然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人的道却不是这样,是减少不足的而补充有余的。

      谁能把有余的拿来补充不足的?只有有道的人。

      所以圣人做出了贡献不依赖,成功了不居功,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能。

      疆注释

      ①天之道,自然法则。张弓,拉弦开弓。《说文》:"张,施弓弦也。"自然法则就如拉弦开弓,高了就压下一点,低了就抬高一一点,拉得过满就适当减力,拉得不足就适当用力。

      ②损,减损。补,弥补。"天之道"减损有余以补不足; "人之道"却不是如此,减损不足以供奉有余。人之道,实指统治者的行为。损不足以奉有余,指向穷苦人民掠夺供统治者奢靡花费。

      ③"孰能有余"二句的意思是,谁能以有余供给天下的不足,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

      ④见,表现,显露。贤,贤能。

      解析

       老子以"天之道"和"人之道"作对比,突出"天之道"的博大和"人之道"的渺小。进而主张"人之道"要效仿"天之道"。"天之道"的特点是"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在讲"天之道"时,老子使用的是比喻的手法,老子将"天之道"比喻成张开的弓箭,张开的弓箭是为了射捕猎物,要随着 猎物的位置的移动而改变,高了压低它,低了抬高它。有余的就减少,不足的加以补足。所以"天之道"就是减少有余而补充不足。老子在讲完"天之道"后并没有 停下,而是很自然地引出了"人之道"。"人之道"和"天之道"恰好相反。"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反对这种人间法则,他认为只会造成天贫富不 均和权利的不平等,古人说: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不均是一切祸乱产生的根源,大自然的法则是追求平等,所以它能长存;而人间的法则是不平等, 所以人心才会不安,才会有动乱的发生。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老子把圣人的所作所为做典范,圣人决不会将自己推到溢满的地位,他们会将自己多余的部分分给不足的人,而决不炫耀,而是适当地贬损自己,始终保持谦和、恭敬、卑下的德行。圣人有所作为而不据为己有,有功而不居功自傲。

      故事

      智者有功不骄

      汉高祖刘邦当了皇帝,大封有功之臣。他封丞相萧何为侯,所得的城邑很多。武将们都有些愤愤不平,说:"我们冲锋陷阵,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有几十仗。萧何没有汗功劳,不过是写些文告,发些议论,他反而在我们之上,为什么?"

      高祖说:"你们知道打猎吧?打猎,追杀野的是猎,而发出指示的是人。你们能够得到猎物,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发布指示,是有功的人。"

      众人都不再说什么。

      张良是谋臣,也和萧何一样没有战功,高祖让他自己选择齐国,食三万户。

      张良说:"臣最初从下邳起事,在留地见到皇上。是上天把微臣授给陛下的。陛下用臣的计策,有时有幸得中。我愿封留就足够了,不敢要三万户的封赏。"

      高祖很高兴,就封张良为留侯。

      高祖又封陈平为户牖侯。

      陈平推辞说:"这不是臣的功劳。"

      高祖说:"我用先生的计谋,克敌制胜,这难道不是功劳吗?"

      陈平说:"不是魏无知,臣怎么能够为陛下效力?"

      高祖称赞说:"像你这样,真可谓不忘本啊。"

      于是又重赏了魏无知。

      荣誉与玩具

      一天,居里夫人的一个朋友来到她家作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奖给她妈妈的一枚金质奖章,大吃一惊,忙问:

      "居里夫人,现在能够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这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

      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躺在成就上,就像行者躺在雪地里一样危险,会在昏昏沉沉的熟睡中死去。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最大的敌人就是满足自己的成功,谁在成功之后又征服了自己,谁就赢得了两次胜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