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名言:祸莫大于轻敌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2 属于:老子
  •   用兵有言日①:"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②。"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③。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亡吾宝④。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⑤。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译文

      兵法家说,我不敢主动挑起战争,宁愿后发制人;不敢前进一寸,宁愿后退一尺。这叫做摆成没有阵式的阵式,捋起没有手臂的袖子,抓住没有敌人的敌人,拿着没有兵器的兵器。

      灾祸没有比轻视敌人更大的,轻视敌人几乎要把我的法宝丧失殆尽了。所以说,势均力敌的两军相临,具有仁慈之心的一方获胜。

      注释

      ①用兵,用兵者。

      ②敢,能愿之意。为主,指主动进攻。为客,指守以待敌。攻者为主,守者为客。句意:我不采取攻势而宁愿采取守势,不前进一寸而宁愿后退一尺。

      ③行,阵,这里是动词,对阵作战。攘,援臂。此指援臂搏斗。执,抓住,此用为夺取之意。扔,强力牵行。"是谓"四句,均就敌方言之。

      由于我守而不攻,退而不进,如此敌人虽欲对阵而无阵可对,虽要援臂搏斗而无臂可援,虽欲夺我兵器而无兵器可夺,虽欲引敌相拼而无敌可拼。

      ④轻敌,轻视敌人,即过低估计敌人力量而盲目冒进。几,殆。二句谓,灾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将葬送我方的生命。

       ⑤抗,敌。抗兵,指力量相当的两军。加,陵。相加,两军相到凌逼,即相对之意。哀,思,哀者思深。二句谓,力量相敌的两军相对,哀而思深者胜。老子认 为,"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故用兵临阵,要心怀忧思,即使胜利者也应"以哀悲莅之","以丧礼处之"。如此用兵,才不致轻敌冒进,乃能取 胜。

      解析

      老子不仅是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也是军事家。他主张在不得已的战争中,要以退为进,切忌轻举进攻。这也是老子的无为思想在军事中的具体运用。

       在老子看来,主动出击去侵略别人,其本身在道德仁义上就输给了别人。因为我们主动出击,对方就为正义而战,人都是有正义感的,对方的民众因我们的贸然进 攻而心怀愤怒,其战争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其还击的力度就会很大,这对我们是极其不利的。相反,如果我们守而不攻,给对方主动出击的机会,我方的士兵就会愤 然还击,制敌于败局。

      主动进犯别人微不足道的一寸,都会被对方视为凌辱,就会有遭受反击的可能,所以主动进犯别人应极力避免;如果我们能够主动后退一尺,我们表现出的是谦让和宽容的美德,虽然仅为微不足道的一尺,却会感化对方,使对方也以退让相待。

      老子在这里强调,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不是骄傲轻敌而不做应战的准备。骄傲轻敌的人必败无疑,这对我们也有启发,不论在任何领域,骄傲自大轻视他人都是违反客观规律的行为,都会受到惩罚。

      老子最后说"哀者胜矣",点明了自己的主旨,这里的"哀"不是悲哀,而是心怀仁慈的意思,老子认为应在战争中怀着一颗仁慈的心,只有怀着一颗仁慈之心,才能在战争中不滥杀无辜的生灵,这种审慎的态度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故事 陈徐轻敌

      公元前204年,平定了魏地的韩信和张耳率领几万大军,想通过太行山区的井陉。赵王歇和成安君陈馀,就把二十万兵聚集在井陉关的隘口。

       赵将广武君李左车对成安君陈馀说:"韩信正攻下魏地,其锋锐不可当。但是,我们的井陉关道路非常狭隘,不能使两辆兵车并行,不能使骑兵排成行列。汉军从 几百里外而来,他们的粮车一定落在部队的后面,请您拨给我三万奇兵,抄小路去拦截粮车,您深掘战壕,高筑营垒,坚守阵地,不出兵交战。这样,他们往前不能 进,向后不能退,我再用奇兵切断他们后路,叫他们没有一点吃的、用的,不出十天,我们就可以得到韩信和张耳的头颅。不然,我们就会成为他们的俘虏。"

      陈馀却说:"韩信现在的兵力,口头上号称有几万,其实不过几千人罢了!像这样兵力薄弱跋涉千里的疲惫不堪的军队,我们反而避开不打,以后遇到强大的敌人怎么办呢?那么其他的诸侯就会笑话我们怯懦,就会轻易地来攻打我们了。"

       且说韩信派人刺探赵军情况,听说陈馀没有按照李左车的计策行事,这才大胆地向那狭长的隘路挺进。在不到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半夜里发出突击的 命令,挑选两千轻骑,让他们每人携带一面红色汉旗,从近道沿着山路隐蔽行进到赵军军营附近。临行前,韩信对他们说:"赵军看到我军败退,一定会倾巢出动追 击我军,到那时你们迅即冲入赵营,把他们的旗帜拔了,换上我军的旗帜。"

      接着,韩信派一万人作先头部队,开出营寨,面向赵军,背向河 水,排开了阵势。赵军见后,都嘲笑汉军愚蠢。天亮后,韩信率领部分军队开出井陉口隘道。赵军果然全部拉出军队迎击。双方交战了很久,汉军假装败退,赵军全 力追击,远离了军营。韩信事先派出的那两千轻骑,早已埋伏在赵营的附近,这时趁机冲人赵营,把赵国的旗帜都拔了,换上了两千面汉军的旗帜。

       再说韩信、张耳率军退入背水的军阵之中,因为那里没有退路了,个个拼死作战,赵军一下子不能取胜。打了一阵拉锯战,赵军想收兵回营,可是回头一看,营账 上全是汉军的红色旗帜,大为惊恐,以为汉军已经俘虏了赵王及他们的将领们了。汉军见赵军阵势大乱,趁机两路夹击,大破赵军,杀了陈馀,活捉了赵王歇和李左 车。

      战斗结束后,有人问韩信:"兵法上说,作战时要背山临水,可是将军却背水为阵,反其道而行,这是什么战术呀?"

      韩信说:"这个在兵法上是有的。兵书上说:‘必须把军队置于险境,士兵才能奋勇作战,然后可以绝处逢生,获得胜利。’如果把这些平素并没有受过训练的将士安置在可以逃生的地方,他们就都逃走了,怎么还能任用他们作战制乱呢?"

      诸将都非常佩服地说:"这真是我们想不到的啊!"

      轻敌必败

      每一项工作都有其价值所在,不分大小、轻重,惟有认真对待,才不会前功后弃。下面的故事也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小冯与小黄竞争部门经理一职时竟然输在一纸总结上。小冯爱好文学,发表文章不少于百万字,又有5年的文秘工作经历,知道他的人都认为他写的总结会比小黄好。

      公司部门经理跳槽没几天,总经理就把小冯和小黄叫进了办公室,直奔主题地说:"根据你们平时的表现,你们当中的一员将是新的部门经理,请你们这几天交一份自己的业绩工作总结报告上来。"

      小冯当然有意部门经理之职,可又觉得这份总结有些多余。本人表现如何?业绩如何?写与不写都在那里摆着呢!自有公论。于是写总结也就不太用心,几句话完成,但为了表现自己的文采,用词造句还是斟酌了一番。

      就在小冯上交了总结后,小黄请小冯吃宵夜,求小冯帮他修改总结。

      他讨好说:"老兄,都知道你的文笔非常好,这忙你一定要帮我。"小冯说:"咱们是对手,你就不怕我把你的总结越写越差。"小黄笑嘻嘻地说:

      "你老兄不是这种人,我知道的。"经不住小黄的高帽,小冯真答应了。

       接过小黄的厚厚初稿,小冯吓了一跳,这家伙这么用心呀。但很快小冯就释然了:跑业务的人总结真这么重要吗?不至于吧!于是坦然答应帮小黄润色总结,可是 在修改总结时他觉得这是一件令人后悔的事,因为小黄的文字太差了,而小冯又想显示自己,经过近一个星期的修改,小黄终于把小冯修改好的总结交了上去。

       几天后,公司宣布小黄晋升为部门经理。散会后,总经理把失落的小冯叫到他的面前说:"无论从哪方面,我都看好你的,也多次在老板面前推荐你,可这次你却 输在一份总结上。"见小冯嘴巴张得老大,总经理说:"老板看了你们两人的总结后,决定要提升小黄,小黄的总结找出了自己工作中的问题症结,制定出有效的计 划,比你那份好多了。"

      小冯想告诉总经理,小黄那份总结花了他多少脑细胞,但话到嘴边又吞了回去。小冯知道自己不是输在一份总结上, 自信写文案总结肯定比小黄内行,但他输在对事情的认识上,认为小事一桩,没有好好地去写总结。如果当初知道这份总结这么重要的话,也许……他的心理失去了 平衡,而这种失衡源于他没有很好地平衡与竞争对手的力量,以为自己业绩比对手强。小黄不同,他知道自己的业绩不如小冯,但他想在总结上突破,并利用小冯的 特长完善总结,结果他胜了小冯,当上了经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