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统一全国:对突厥军事反击与离间分化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2 属于:杨坚
  • <a href=/renwu/YangJ/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杨坚</a>
    杨坚
      经过魏晋北朝长期的混乱后,北方诸民族势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周隋之际,比较强大的有突厥、吐谷浑、党项和辽东的高丽,他们在中原的北方形成了一股 弧形的力量,他们声息相通,互相呼应,经常对中原进行侵扰,中原处于分裂、战乱状态,他们往往能攫取更多的利益。比如,当北周与北齐争斗时,双方都向突厥 示好,争取得到突厥的支持,北周一年要向突厥献绢帛十万段,北齐"亦倾府藏给之",突厥的可汗懂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好处,所以曾得意地说:"但使 我在南两个儿孝顺,何忧无物邪?"(《周书》卷五十《异域下・突厥传》),在这股弧形力量中,势力最大的是突厥,"北夷皆归附之",要解除北部边疆的威 胁,必须首先解决突厥问题。

      隋文帝受禅后,改变了周、齐两朝对突厥卑躬屈膝的政策,废除了每年向突厥进贡的做法。结果引起了突厥的极 大不满。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突厥沙钵略可汗就放出话来,要与突厥诸部落合谋南侵。刚刚建立的新政权不敢掉以轻心,隋文帝一面下诏修筑长城,加强防御 工事。一方面调兵遣将,随时提防。形势十分紧张,这时,有位叫长孙晟的大臣给隋文帝上书说:"兴兵讨伐突厥,时候未到;如果不用兵,又会受到突厥的侵扰, 真是两难啊!所以必须要秘密筹划一套好的应对方法,筹划不当,老百姓就得不到安宁,计谋成功则是千秋万代的福分。"他接着又分析了突厥内部的矛盾:"如今 的突厥有4个可汗:沙钵略(建牙帐于都斤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西北)、阿波(势力在阿尔泰山以东)、达头(势力在今伊犁河上游)、处罗侯(管辖东 部的契丹等地区),虽然沙钵略可汗势力最强,但其他三个可汗和他并不是一条心,他们4人各有算计,互不信任,我们只要采取‘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计 谋,他们的矛盾就会激化,他们一内斗,我们就好办了。"隋文帝看了长孙晟的奏章,连声叫好,上召长孙晟面谈,长孙晟一面讲,一面用手画出山川形势,指出 突厥各部的兵力部署情况,隋文帝听后,赞叹不已。这长孙晟为何能对突厥的情况了如指掌?

      原来,长孙晟是北周的一个官员,他武艺高强,人又聪明,所以很受重用;公元579年,突厥迎娶北周千金公主的时候,长孙晟作为送亲的副使到过突厥,他善于射箭,相貌堂堂,沙钵略特别喜欢他,常常同他一块打猎,并且留他在突厥呆了一年,让子侄们向他学箭。

       有一次,沙钵略和长孙晟出去打猎,突然,天上两只大雕在争夺一块肉。随行的士兵争着用箭射,雕飞得又高又快,谁也射不中。沙钵略从箭袋取出两支箭递给长 孙晟,说:"请将军射下来。"长孙晟抽出一支箭,策马追去,只见他弯弓搭箭,一箭就将两只雕射了下来,沙钵略连声叫道:"真是神箭呀!"这就是"一箭双 雕"的故事。长孙晟射箭的时候发出一种特殊的声响,人们惊异地称作"霹雳";他骑马奔驰的时候,像箭出弦一样快,一闪而过,因此人们用"闪电"形容他策马 飞奔的样子。突厥人以他推崇备至,简直把他看作天上的神仙。

      长孙晟是个有心计的人,他利用和突厥贵族子弟出去狩猎的机会,仔细观察突 厥的山山水水,默记地势的高低、江河的流向、道路的险夷,没多久,突厥的一山一水,一沟一壑都装在他的心里。他还借着和突厥可汗子侄们交往的机会,把突厥 各部落力量的强弱,以及他们之间的矛盾、斗争了解得清清楚楚。

      长孙晟所说的"远交"即结交位于今伊犁河上游地区的达头可汗,"合弱"就是拉拢力量较弱的处罗侯,"近攻"、"离强"就是专打沙钵略,使其势力由强变弱。

       隋文帝采纳了长孙晟的谋略,派遣使者联络达头,赠送绣有狼头的大纛(古代军队里的大旗),表示对达头的尊重。沙钵略得到消息后,很不放心,派使者到隋朝 探听虚实。这时候,正赶上达头使者也在访问,隋文帝故意让达头使者坐在上位,沙钵略听说达头和隋朝关系密切,更加猜疑,连忙派出军队戒备达头。

       隋文带又派长孙晟去联络处罗侯,处罗侯聪明能干,很有心计,他知道自己力量还很薄弱,不敢和沙钵略争夺,他一面争取族人的拥护,一面和中原王朝拉关系, 早已和长孙晟秘密结成联盟,这次长孙晟来访,格外亲热,长孙晟表示隋朝支持他,希望他实践从前的誓言,与隋朝同心合力进攻沙钵略。

      消息传到沙钵略耳里,他更加怀疑处罗侯要篡夺他的权力,连夜派兵加强戒备,这样,沙钵略和达头、处罗侯之间互相猜忌。矛盾更加尖锐了。

       开皇二年(公元582年)五8月沙钵略可汗率40万大军越过长城向隋发动攻击(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陈宣帝太建十四年五月条"、《隋书・北狄・ 突厥传》)武威、天水、安定(今甘肃泾川北)、金城(今甘肃兰州)、上郡(今陕西富县)、弘化(今甘肃庆阳)、延安等地遭受到严重的抄掠,京师长安也受到 威胁。在这次战争中,隋军一方面进行顽强抵抗。另一面隋朝分化离间的谋略也发挥了作用,正当沙钵略要继续南下时,达头可沙不从,引兵离去,长孙晟又买通沙 钵略汗身边的人散布"草原上铁勒部可能要谋反,打算袭击后方大本营"的谣言,沙钵略汗恐后院起火,连忙率师北返塞外。

      开皇三年(公元 583年)四月,沙钵略又大兵压境,沙钵略可汗分兵八路进攻隋朝,隋帝国进行了坚决还击,文帝派河间王杨弘、上柱国豆卢*、窦荣定、左仆射高熲、右仆射虞 庆则并为行军元帅,分道迎击突厥。阿波被隋朝打败,长孙晟对阿波说:"现在达头和隋朝友好,沙钵略不取欺悔他。你如今打了败仗,沙钵略一定要怪罪的。请你 想一想,你能打得过沙钵略吗?不如依附隋朝,联络达头,壮大自己的力量,何必受沙钵略的欺侮呢?"阿波听从了长孙晟的劝告,派使者到隋朝结盟和好。

      后来,沙钵略也被隋军打败,他听说阿波和隋朝和好,就去攻打阿波的住地,杀了阿波的母亲。结果,阿波可汗投归葱岭以西千泉(怛罗 斯河畔)地方的达头可汗,此后,达头可汗正式从沙钵略可汗的统率之下分裂出去,成为一个独立的势力,于是突厥便分为东西两部分。沙钵略在西突厥和契丹东西 两面的威胁下,在开皇四年(公元584年)上表称臣,愿意永为藩附(《隋书》卷八十五《突厥传》)。东、西突厥势不两立,但双方势均力敌,谁也消灭不了 谁,于是双方都争相恐后地向隋朝示好,"每岁遣使朝贡"(《隋书・突厥传》),这种分裂"两存"的状况对隋朝最为有利,使隋朝能够对东突厥、西突厥都能发 挥影响。突厥不敢敌意向隋,原来和突厥声息相通的西北其他民族政权如党项、吐谷浑,东北的高丽也不敢对隋朝轻举妄动,这样北方边境的安全就有了保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