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用人之策,唯贤占位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2 属于:杨坚
  •   隋文帝在励精图治,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是注重对人才的任用和选择。随着三省六部制的创立,文帝秉着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大力提拔新秀,任用亲民之 官。在对待旧将方面,隋文帝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隋文帝对朝廷官员也时刻保持监督。这些都是隋文帝集中皇权的表现。

      隋文 帝即位后,初步地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六部的最高行政长官,以及各卫的大将军构成了隋王朝中央政权中的核心人物,是辅佐他治理天下的股肱之臣。隋文帝 在位期间所任命的三省正副长官、六部尚书以及十二卫大将军,大多是有真才实能的人才,为隋王朝的制度建设、统一南方,分别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对中央政府主 要官员的选拔和任用表明,隋文帝所执行的是一条任人唯贤的路线。

      三省长宫中,高颎的出身颇可研究,《北史》本传记其"自言劫海储人 也。其先因官北边,没于辽左。"所谓"渤海蓓人"云云,似属冒称大姓,真正的出身大概与前述王谊无异,为朝鲜郡县的汉族足姓,但高须文化修养颇深,并未胡 化,更不宜视作胡人。其父自北芹归周,成为独孤信僚佐,独孤信落难后,不畏牵连继续与其女(隋定帝文献皇后)来往,高颎因此得到文献皇后的大力支持,成为 隋开国首任尚书左仆射。虞庆则"本姓。其先仕于赫连氏,遂家灵武,代为北边豪杰。……庆则幼雄毅,性倜傥,身长八尺,有胆气,善鲜卑语,身被重铠,带两 鞭,左右驰射,本州豪使皆敬惮之",一生因军功显赫,在二省长宫中最具有胡族军将气质。

      当初,杨坚在篡周自立之后,在人事方面,隋文帝只能在旧的官僚中收拢人心,怀柔延揽,这就在两个方面制约了隋朝的用人政策。

       当时的关陇集团,其范围大概以八大桂国家为代表,加上十二大将军和其他骨干家族,也就是北周创业集团及其后裔。隋朝继承宇文氏之遗业,仍旧施行"关中本 位政策",其统治阶级自不改其歧视山东之观念。也就是说,宇文泰所组建的"关陇集团"成为三代政权不可动摇的基石,其长期垄断政局的内在凝聚力,在于关中 文化的同一性和对山东人士的歧视。况且,隋文帝本人就出身于北周十二大将军之家。

      然而,周隋之际,制度文化都曾发生了巨大变革,这显 然不是关中制度文化延续发展的结果。在隋朝的官僚体制下,三师和三公居于官僚阶层的顶端。开皇初,担任二师的有太师李穆太傅窦炽和太保长孙览,至开皇六 年(586年)八月李穆逝世,三师未见再设。三公有太尉于翼和司徒王谊,开皇五年(585年)四月王谊伏诛,三公付阙,此后在开皇九年(589年)以晋王 广为太尉,王雄为司空,三公已由皇室所垄断。

      以上七人,李、窦、长孙和于均为胡族大姓高门。王氏出自乐浪,自汉武帝平朝鲜设郡县到西 晋末年乐浪、带方郡被朝鲜民族所攻克,王氏始终为朝鲜汉人第一大姓,并已带有浓厚的当地文化色彩。乐浪郡陷落后,部分朝鲜王氏迁回中国,辗转于北力各地, 王谊一族则"以良家子镇武川,因家焉",因此机缘而跻身于北周创业集团,在此数百年间,王氏早已胡化,从上一章所述王谊反对苏威减功臣田地建议的事例,可 知他是支持隋朝革命的权势阶层代表,完全可以视为胡人。从隋初三师和三公的人员组成来看,都是胡人,且为北周创业集团成员,在北周的身份地位不亚于隋文 帝。他们受到尊重是由于在隋朝建立中站在杨坚一边,并颇建功勋。显然,北周权贵在隋朝的地位,是由其政治立场决定的。

      开皇元年 (581年),文帝要到岐州巡察,王谊劝谏道:"陛下初临万国,人情未治,何用此行?"文帝笑着回答:"吾昔与公位济等,一朝屈节为臣,或当耻愧。是行 也,震扬威武,欲以服公心耳。这句话道破了隋初用人政策。周隋交替之后,用人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关陇集团重要分子已经被请上有名无实的高位。

       其实,他们早在北周内部多次的政治整肃中离心离德,又由于位高望重而难为新王朝所用,代之而起的是北周中下级官吏,他们对旧政权并无深厚感情和忠诚心, 反而对北周末年的政治败坏感到失望,他们年轻力壮,抱有理想,渴望建功立业,因此,很容易聚集到年轻的改革家杨坚的旗帜下,试图变革现状,取得权力,实现 抱负。这一批人多为两京地带汉人家族,受过较好的教育,比起关陇军将更有知识文化,他们的崛起,符合社会由乱而治的发展趋势。隋文帝上台时对北周皇族宇文 氏进行了斩草除根的杀戮,其所警戒的就是宇文氏在关陇集团中的影响力,有此深忧,则明显不会倚重北周旧班底。因此,他着力培养并重用者,为其亲族、旧部 (含其父杨忠部属)、同学和故友,亦即与其颇有渊源关系又在政治上坚决拥护他的新人。

      纵观文帝的经历,在登基之前,仅在保定五年 (565年)担任随州刺史和建德六、七年(577~578年)先后担任定州和南兖州总管这样外任机会,且任期都很短。其基本在关中活动,所熟悉的大多为关 中人士,由此决定了其用人的地域局限性。而且,他没有显赫的政绩军功,这既决定他不会重用那些功高望重者,又决定了他缺乏自己的人事班底。就隋朝官僚的家 族背景而言,皇室自称与之有渊源关系的弘农杨氏居中心地位,与皇亲国戚一起控制朝政。此外受重用者为文帝的故旧。人事基础的薄弱,使得文帝不能不在杨氏之 外,倚重皇后独孤氏系统的人,这批人以高颎为代表。当然,隋文帝上台后也尽量提拔一批政绩突出的新秀。然而,相对而言,文帝用人范围并不广。

       人事基础的欠缺,使他不敢轻信别人,在发生了几次功臣背叛的事件之后,他对那些貌似忠诚的官僚更加怀疑。高度集权体制下,直言敢谏的忠臣成为打击的目 标,而政治面目掩盖得完美无瑕的野心家却飞黄腾达,鱼混杂,忠奸难辨。性急的文帝越来越失去耐心。平陈之后,天下太平,在偃武修文的政策下,中央的权力 进一步集中到皇族手中,如史部的柳述(女婿)、礼部的杨文纪(弘农)、兵部的柳述、刑部的李圆通(家将)、民部的韦冲(皇孙齐王睬岳父)和下部的杨达(皇 侄),不但六部全为皇亲国戚所控制,而且,出纳帝命的门下、内史二省长官也转由皇族担任。特别是在开皇末年,废立太子的事件造成的强烈冲击,一代良相高颎 失势,中枢权力完全为皇室所控制,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平衡被打破,中央集权转变为皇室集权,表明晚年的文帝已经不再充满自信了。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为隋朝用 人之一大变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