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持国,爱民恤民——最大理想是安居乐业
皇帝富有四海,朱棣为什么还要如此勤奋呢?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心中有
民,并将让子民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所以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永乐二十二年,大明天下早已经大定,然而朱棣还是奉行着勤俭的做事原则。 一次早朝后,眼看着即将退朝,朱棣的中衣不小心露出来了破袖子,于是他赶忙掩饰,但是还是让身边的大臣们看到了,众人不禁一惊,朱棣贵为天子,富有五湖四 海,怎么衣服破了还在穿呢? 朱棣见众臣诧异,遂说道:"朕虽日十新衣,未尝无。但自念当惜福,故每浣濯更进。"身为皇帝,即使一天穿十件新衣服也有,但 是朱棣还念着百姓的劳苦,不忍随意铺张浪费,所以衣服洗干净以后总是会反反复复的穿。朱棣幼时跟随父亲朱元璋打天下,父辈的劳苦他还时时记在心上,所以朴 素的习惯历来都不曾改变,即使是永乐盛世年间,朱棣也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好作风。 "斯民小康,朕所愿也。"为了实现这个政治理想,朱棣办学校、完善学 校制度、奖励农桑、减免赋税、赈济灾荒。把人民冷暖放在心上的人,自然人民也会将其放在心中,随着大明子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人民对于这位君主也越来越爱 戴,关于朱棣勤政爱民的言论也便四处开花。 历史上不乏浪得虚名之辈,明显朱棣不属于这一类,没有实际功绩的荣誉始终只是无根的浮萍,经不起时间的风风雨 雨,要想赢得世人的尊重和赞扬,就要有站得住脚的功绩和理由,朱棣虽然爱慕荣誉,但却从不迷恋虚名,他只是兢兢业业的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一步步的实现着自 己憧憬的一切,而一切的荣誉与功过都交予了后人的评说。 "爱惜下民,屡蠲租赋,犹嗜俭朴,不喜纷华"这是明人对于朱棣的评价。朱棣在位时,还提出了不少 爱民恤民的言论和主张,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和谐、安宁、殷富、礼让。在为自己构建政治美好前途的同时,朱棣对于百姓的体恤可见一斑。 据史料记载,朱棣"即 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在勤俭和爱民方面,朱棣确实很有朱元璋的遗风,虽然朱棣和朱元璋 都十分的残暴,诛杀了不少大臣,但是却都爱民如子,生活节俭。这也许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只有吏治严了,百姓才更能收益。 身为皇帝的朱棣最大的理想就是 安居乐业,他的行政过程也始终围绕着这一政治理想,减免赋税、鼓励农桑、稳固边疆等,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知道永乐盛世是否实现了朱棣令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的政治理想,但是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在这伟大政治理想的指引下,大明王朝才出现了难得一见的盛世局面,所以后人对朱棣的赞誉也就顺理成章了。
【"谋誉"术】实干重于虚名 好大喜功几乎是所有封建统治者的统病,朱棣也难免沾染这种习气,但是他却从来不图虚名,而是注重实干。作为一国君主,朱棣 本可以凭借着自己的权威得到无限的赞誉,但是他并不安于这种唾手可得的虚名,因为他知道虚名总会随着时间而消散,他要的名是实实在在的名垂千古,所以他兢 兢业业的埋头苦干,终是赢得了后人的一片赞誉和褒奖。 乐于追求名誉,是所有人的共性,所以不必因为自己渴望名誉而厌恶自己的世俗,追根究底这是一种证明 自己存在的绝好方式。追求名誉不可耻,但是浪得虚名却不可取,要知道实干重于虚名。不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虚名上,而是要放在实际的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功成 名就,迎来旁人望尘莫及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