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登大宝,恩威并重——利益做缰绳,暴力做鞭子
只要是在战争中出过力的老百姓,朱棣都会谨记在心,并给与丰厚的赏赐。当初,在北平以及保定等地,有相当一批妇女协助燕军守城。她们或者运送砖石,
或者运水浇城,为守城作出了很大贡献。后来,朱棣即位后,对这些为燕军做过贡献的妇女进行分级赏赐。例如,"保定运砖石妇女,每名赏钞一百贯,绢一匹, 棉花三斤"。 就这样,朱棣利用了一系列带有戏剧性的途径达到了夸张的宣传效果。它们将借助趣闻逸事的形式迅速传遍全帝国的每一个街巷,将朱棣"滴水之恩 必将涌泉相报"的"义气"形象塑造的更加形象丰满。广大人民知道了效忠朱棣的好处,自然也会顺从朱棣的统治,如此一来,朱棣统治的稳定性大大增加了。 除 了百般讨好人民以外,朱棣对于归降的建文旧臣也是十分的宽宏大量。无论先前他们是否反对过自己,朱棣一概既往不咎。为了让这些大臣们彻底安心的为自己效 力,朱棣还专门命人当着这些旧臣的面,将建文遗留下来的所有奏折都疑虑焚毁。此举从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建文旧臣的后顾之忧,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建文朝臣纷纷 倒戈,加入到朱棣的统治阵营中来。朱棣深知利益是驾驭群臣的缰绳,这些朝臣们既然是食自己的俸禄,自然会为自己办事。 当时的朱棣可以说是利用一切手段, 只是努力传达"只要站在我这一边,必然前途光明"的信息。朱棣身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从来不会用道德素质去衡量任何一个人,他的标准在于立场。只要是站在 自己这一边的人,就重用,并不失时机的抚恤。 而对那些坚决反对他的人,朱棣的凶残程度绝对不亚于野兽。很多实际实例也表明,适当的进行刚柔并济的正负激 励,可以更加活跃人的能动性以及内在潜力。过于严厉容易伤害感情,使人整天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不敢越雷池一步,长此以往便会令人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收到 严重损伤,甚至还会威胁到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朱棣一登上皇位,就标明了自己的治理方式——以暴力作为鞭子鞭挞手下,让他们更为卖命,这种做法乍一听 有些血腥,但是在封建社会的大明朝,尤其对于刚刚登基不久亟需稳定局面的朱棣来说,是最为快速有效的方法。 以暴制人是朱棣惯用的一个方法,对于那些不服 从他管理的臣下,他采取残酷的诛杀迫害政策,并以此来树立自己身为统治者的威严。话讲朱棣以"除奸靖难"为名起兵成功后,坐上帝位,但是由于很多建文遗臣 仍然效忠前主,这让朱棣大为恼火,所以他便采取了非常的暴力手段。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御史大夫景清。建文初年,因缘际遇朱棣与景清相识,两人交往频繁,朱 棣对其明晰的言论颇为赞赏,后景清回京官至御史大夫。 朱棣称帝后,由于不满其强夺帝位的方式,景清曾同方孝孺相约共赴国难,绝不向朱棣称臣,后方孝孺慷 慨殉节后,朱棣感念曾与景清有交情,便准许他官复原位,虽然如此,但是这位御史大夫的心显然还是没有在朱棣这。 景清委蛇于朝班,一直伺机刺杀朱棣。这天 早朝,景清穿着绯色的衣服上殿,并在衣服里藏了一把刀,此前就有相士对朱棣说过赤色犯帝,让他提高警惕。本来朱棣就对景清心存疑忌,今日见他这副打扮,且 表情也不太自然,便命人对其进行搜身,把景清藏的刀子找了出来。 人赃俱获,朱棣大怒责问其原因,景清说:"想要为我的先主报仇啊!"边说边骂,朱棣气 极,把他的牙都打掉了,但是景清仍然骂不绝口,含着一口血向殿上喷去,朱棣身上的龙袍被喷得血迹斑斑,顿时大怒,于是便命人把景清悬挂在长安门上,用铁刷 子将他身上的肉一点一点刮掉,肉被刷光,骨头被打碎,朱棣仍不解气,便下了一道圣旨说:"籍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废墟。"朱棣这是要灭了景 清一族啊,甚至只要有点关系的人都要受到牵连。
用专制的屠刀对付那些没有反抗能力的文人,并且广为株连,这样杀鸡儆猴的方式在中国封 建社会还是头一遭,但是朱棣这个恶劣的暴力手段确实对自己的政权有一定的巩固作用,瓜蔓抄盛行,百姓无不人人自危。 众所周知,负激励是一把"双刃剑", 用得好,组织会实现良性循环,用不好,组织则会因此而陷入一蹶不振的境地。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使用负激励方面就十分高明,他对待张飞恩威并重,虽然 经常贬惩,但却激发出了张飞的超常能量。如何挥舞好手中的"大棒",做好管理培养出组织需要或适合组织发展的人才。 对于朱棣其人,有人说他是贤明的君 主,有人说他是一个残虐的暴君,自然这样的争论现在恐怕得不到定论了,但是朱棣的成功和他的亦正亦邪,恩威并重有着莫大的联系。正是因为有了两者相得益彰 的结合才能让初涉帝位的朱棣,迅速在朝臣和人民当中树立了君王形象,以利益为缰绳,暴力为鞭子,时刻鞭挞周围人对自己的忠心,以及为自己的大明帝国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