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绝地反击——我命由我不由天
随着朱棣一路南下,他心中那股对权力的渴望也越发 的强烈,不管上天是否眷顾自己,朱棣都决定了,要用自己在战场上历练出来的聪明才智完成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他不仅要主宰自己的命运,还要主宰整个大明王 朝的命运。南下的顺利,让燕军士气大振,当以耿炳文大军的先锋刚刚到达雄县的时候,就被燕军发现,紧接着燕师对其进行了突袭,九千人全部战死。后来两军又 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大战,结果又是燕军大获全胜。 耿炳文没能够抵挡住朱棣的南下,所以,朱允文任命勋戚李景隆取代耿炳文,并调遣了五十万兵马继续讨伐 朱棣。李景龙筑垒九门,围攻北平。 李景龙进攻北平之际,正值朱棣亲自率精骑袭大宁,所以北平兵力虚空。虽然李景龙占据了天时,但是多日攻打北平城却始终 不能攻克。后,朱棣执宁王朱权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颜三卫骑兵,兵力骤增。燕王朱棣率领大军从大宁返回,在郑灞大破李景隆军。 朱允炆的伐燕计划再次落 空了。眼看燕师步步逼近,而再次调遣军队又需要一定的时间。无奈的朱允文被迫罢免了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的官职,以拖延朱棣南下的进度。 建文二 年四月,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建文再次组织了大批军队前去阻击燕王南下。双方又战于白沟河,李景隆再次战败,燕师乘胜围攻济南。 凡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燕师虽然一路南下取得了不小的战绩,但是也难免会吃败仗。从围攻济南这一战开始,战局形势一度发生了大扭转。 围困济南后,山东参政铁铉固守济南,以逸待 劳,燕师久攻不下,败还。九月,朝廷升铉为山东市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师与燕军会战于东昌(今山东聊城),燕师大败,主将张玉战死。建 文帝于三年恢复了齐泰和黄子澄的官职。 虽然遇到了挫折,但是朱棣并没有灰心,他相信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上天手中。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朱 棣久经沙场,自认为有再次扭转战局的能力。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休整,朱棣重整旗鼓,再次向南进发。 二月,燕师再度南下。三月,败盛庸于滹沱河,再败吴杰等 于藁城。朱允炆以放逐齐、黄为名,使其外出募师勤王。当时,燕师虽多胜,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源颇广,燕军于河北、山东一带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后又为朝廷 兵所据。 同年底,有内臣自京师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虚可图,决计改变战略,于四年正月率师南下。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师,五月克泗州、扬州。 南京已经成 为了朱棣的囊中之物,此时的建文帝已经无力抵抗燕师,所以打算与朱棣讲和,于是派庆成郡主到燕军,乞割地求和,燕王没有答应。 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 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燕,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 朱棣占领南京后,自即皇帝位,并下令大规模搜 捕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余人,榜其名曰奸臣,实行族诛之法,族人无少长皆斩,妻女发教坊司,姻党悉戍边。朱棣还下令尽复建文中所改的一切成法和官 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于恢复祖训。 从被囚燕王府到继承明朝大统,朱棣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对权力的渴望让他不甘于束手就擒,在被建文帝逼到绝境之时, 朱棣就其反攻。靠着一股不服输的斗志,朱棣步步逼近南京,逼近自己的梦想。就是这种不安于天命的倔强成全了朱棣的靖难之战的成功。
【"谋权"术】主宰命运者,主宰大局
倘若朱棣是一个安于天命之人,那么,朱元璋死后把皇位传给了朱允炆,即使是他心有不甘,也断然不会起兵"靖难"。朱棣信奉的是主宰明明的只有自己,而不 是老天爷。所以他坚持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正是他的这种对掌控命运的执着,他才得以克服种种困难,在绝地之中反攻,成就自己君临天下的梦想和追求。 主宰 命运者,主宰大局。当我们遭遇不幸或者面对困境一筹莫展之时,常常会有"这一切都是命"的想法。实际上这种想法是处于对现实情况的无奈,是一种典型的消极 情绪。它会消弱我们的能动性,使我们不再尽力去想解决困境的办法。倘若不能克服这种消极的心理,遇事只会消极的叹息,那么很难做出什么成就。 所以,无论 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要退缩气馁,要坚信自己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这样就能更积极主动的去探寻解决事情的办法,这样一来,自然也就更容易达成自己的 目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