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出海,耀我中华——开创大航海时代先河
世人很少有不 知道郑和对于远洋航海的贡献,但是却忽略了给予其巨大支持的君主。在下西洋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朱棣的大力支持,郑和出海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尤其是在那个 君主专制的封建制度下。 那么,朱棣为什么要令郑和多次出海呢?"宣喻国威"是其最主要的原因,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有天朝大国、物产丰饶的自大心理,朱棣虽 不自大,但是介于篡位者的身份,他更热衷于建功立业,以赢得世人的敬重。既然但凡皇帝都希望做到万朝来贺,那么他朱棣也要做到,而且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 者。 朱棣历来喜欢和唐太宗相提并论,唐太宗平定草原各部,让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一个时代的繁荣,所以这让朱棣萌生了建立海上丝绸之路的想法,况且这与"万 朝来贺"不谋而同,于是朱棣便下大气力开始耀我中华的"朝贡贸易"。 为了配合郑和下西洋,朱棣专门准备了大批精美的丝绸、瓷器等,主要用于对海外诸番的 "颁赐",为了鼓励海外诸番前来朝贺,他不仅派出郑和前去拉拢关系,还特地在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和安南四地专门设立了市舶司,负责接待外来朝圣的四夷 诸番。其实,市舶司早在唐宋就有,但在朱棣时,其行政职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 对于这些来朝的诸番,朱棣不仅为其提供免费的食宿、交通等,而且还大加 赏赐,减少赋税。 话说,大明官员上报朱棣,有西洋人私自贩卖胡椒该如何处置。当时,在大明法律中,私自进行交易跨国交易是有违圣命的,这就属于咱们今天 所说的走私。朱棣一听,并没有让这些西洋人补交税赋,而是很生气的训斥上报的官员:"朝廷收取商税是为了重本抑末,我们天朝大国又不图四夷这些小利,他们 仰慕大明前来朝贡,顺便做点生意也是情理之中的,如果剥夺他们的蝇头小利,岂不是有损我大明脸面。" 在朱棣的示意下,四夷诸番的税赋得以减免,考虑到这 些西洋人未必会熟悉大明律法,所以难免会有触犯情况发生,本着国际和平的原则,朱棣采取了以德化之,怀柔远夷的政策,树立起了"盛世圣君"的形象。 在郑 和多次下西洋的影响之下,来朝贡之人逐渐增多,很多西洋人深知慕名而来,为此,朱棣为了传扬我大国闻名,还专门吸引各国的留学生前来大明学习。永乐十一 年,国子监中就已有琉球等地的留学生。留学生和外来贡臣的往来,很快就使得大明恩泽声名远播。 朱棣优厚的赏赐和宽松的对外政策,很快就将远夷的目光吸引 了过来,"到大明去"几乎成了那个时代的一种流行。于是前来朝见大明天子之人可谓络绎不绝,朱棣在这种万朝来贺的繁荣之中,体会了中华的无上荣耀。
【"谋誉"术】开创先河出功绩 为了凸显自己的煌煌文治,朱棣对此命令郑和出海,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强大明帝国与西洋诸夷的联络。浩大的远航船 队,众多的出海人数,前来朝贡的外番诸夷开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大航海时代。这种先河的开创,使得郑和和朱棣成为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功不可没之人。 建功立业 是历代君王的渴望,更是每个人不断追求的目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人很少,更多的是庸庸碌碌之辈。如果你还在庸庸碌碌中迷失自我,那 么是该清晰的时候了。一个因循守旧的人是难以有大发展的,只有敢于去开创、去改变,才有功成名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