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之争,兵力相见——暴力是最后的解决办法
紧接着齐、湘、代三位亲王,也均被废为庶人。两个月后,岷王也被废为庶人,发配到漳州。建文前期的削藩政策可谓十分顺利,这是要是因为所削废的藩
王都是实力比较孱弱的。朱允文这一削藩不要紧,要紧的是他的政策迅速激化了朝廷与藩王之间的矛盾。藩王与朝廷开始决裂,而此时,由于其他诸王势力都遭到 了不同程度的重创,此时实力最强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众藩之首,于是他也就被推上了政治舞台,逐渐激化了与建文帝之间的博弈。 其实在朱元璋大封诸王的时 候,就有个叫叶伯巨的人指出,藩王势力的膨胀,势必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但是朱元璋不但听不进劝告,反而将其下狱囚死。然而现在看来事态的发展,比叶伯 巨的预料还要糟糕,中央政权与藩王之间的矛盾,未及数世而在朱元璋死后就立即强烈地爆发了。 朱允炆为了避免朱棣造反,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 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燕王朱棣见到几位藩王先后被削,明白如此下去必无法逃过此劫,立即诱杀了被朱允炆派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 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以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说的:"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 侧。"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清理祸难之意。正式起兵反抗以建文帝为首的明朝中央政府。这就是史上有名的 "靖难之役",自此朱棣与朱允炆叔侄的权力之争正式以暴力拉开序幕。 提到朱棣起兵,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张信。他原是建文帝的心腹,奉密旨来北平谋刺 燕王。张信认为这样做有悖伦理,所以一直很是纠结,但是却不敢透露半点风声。知儿莫若母,他的母亲看出张信有烦恼,便再三追问,张信终于说出实情,听完儿 子的话,她大惊,神秘兮兮地说:"你不能那样做!我听人说燕王是该坐江山当帝王的,他是真龙天子,他不会死,你也杀不死他的。"这样也就看出,朱棣身边那 些术士给他出了蛊惑人心的注意多么有成效了。这个张信本来就和燕王有交情,听他母亲这么一说便彻底打定主意跟随燕王了,后来正是因为张信的"叛变",朱允 炆才派来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 靖难之役中,被朱允炆调走兵马的朱棣以几百家丁节节胜利,然而虽然北方军情紧 急,但是建文帝君臣并没有放在心中,他认为燕王朱棣迟早是瓮中之鳖,建文帝天天与方孝孺等大学者讨论《周官》法度,并不着急,甚至征讨朱棣的将领出发前, 朱允炆在对将领们训话时说:"从前南朝梁国萧绎为了登上帝座,命令他的属下时有‘六门之内,自极兵威’(怂勇他的手下趁乱杀掉他的三哥萧纲)之语,这样的 事情不祥之极。现在你们这些将士将要和燕王对垒交战,千万注意不要杀伤燕王,不要使朕有杀叔父的坏名声留于后世。"这一句话可以说是间接害了朱允炆,他顾 及叔侄情谊,但是朱棣不管啊,他这句话说出去就是让手下灭了"擒贼先擒王"的念头,然而留朱棣一个活口始终是他的心腹大患。
所谓战场 之上刀剑无眼,没有人是绝对安全的,但是托了朱允炆那句圣旨的福,在这场战役中,最安全的人永远是"乱军"主帅朱棣,无论南军士兵多么勇猛,那些火器弓弩 都不敢朝朱棣身上招呼,这也是为什么朱棣在乱军之中得以幸免的主要原因。正是朱允文的一道圣旨,使得朱棣多次在战场上死里逃生,这不
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为了增强自己的军事势力,以便更加有效的对抗朝廷前来进攻的大军,朱棣想起了宁王朱权的那支骁勇善战的朵颜诸卫蒙古骑兵。于是,朱棣 直接杀向大宁,攻破大宁后,挟持宁王回北平,合并了宁王的部属及朵颜三卫的军队。朱棣带着这些精兵强将于十一月回师至北平郊外,进逼朝廷主将李景隆军营。 在两军交战中,朱棣的实力大大增强,再加上李景隆缺乏实战经验,所以朱棣很快就大败李景隆。为此,朱允文为示惩戒,撤掉了其大将军之职,并令盛庸代之。 在靖难之役中,盛庸可以说是个人物,在东昌之战中大败朱棣,成就了他的名声——不畏强敌,敢于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意志挑战意气风发的朱棣,此战朱棣苦心经营 的北军精锐大部被歼灭,元气大伤。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盛庸打破了朱棣不可战胜的神话。 盛庸名中虽有一个庸字,但他本人却绝不昏庸。相反,他是一个极具 军事才能的将领,但是仅凭他一个人也不能抵抗强大的朱棣,盛庸几次大败朱棣后,在夹河之战中由于天色突变飞沙走石,狂风四起,也许是天佑朱棣,因为实在无 法解释这股妖风为何总是在关键时刻关键地点刮起来。因为风沙南军的士兵眼睛都睁不开,更别谈什么作战,北军士兵就像赶鸭子一样将他们击溃。失败的盛庸并不 需要为战败感到羞耻,他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而他也应该从这次战役中间领悟颇多,他完全可以向天喊出:"天要亡我,非战之罪!" 大败盛庸之后,朱 棣一鼓作气,连续作战,一路南下直逼南京。朱棣在使用暴力的夺权之术中从来都不会心慈手软,所以,占领南京后,朱棣率军进入宫廷后,便开始了宫廷内外的大 清洗。建文四年(1420年),六月十七日,朱棣正式即位,通过自己的暴力夺权,成了这场权力之争中的最后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