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削藩,以静制动——关键时刻一定沉住气
而更致命的错误尚不在此。即使主动削藩不够高明,如果他厚黑到底,也有 能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诸王一个措手不及,从而一举消灭潜在的危险。而他却又爱惜面子,拖泥带水,举动错乱,让朱棣看出了他的意图。 从即位后第三个月 起到第二年六月,建文帝利用诸王平日里的诸多劣迹,先后削了周、湘、齐、代、岷五王,废去爵位,贬为庶人。并且每削一人,就公布他们的罪状,以安天下。一 年之内,就连废了五个亲王,在气势上显得咄咄逼人。紧接着,他又以边防紧张为名,把燕王护卫中的精锐调到塞外驻守。随后又派了两名亲信,管理北平地方的行 政事务。 面对小皇帝精心谋划的削藩政策,朱棣老老实实的呆在自己的燕王府,没有丝毫的动静。难道他要束手就擒,安于天命了吗?非也,朱棣这是以不变应万 变,他静静的呆在燕王府中不做任何动作,为的就是在小皇帝的诸多动作中,看清楚他的真实意图。他到是很想看看自己这个年幼的小侄子,究竟要搞什么名堂。 表面上看起来小皇帝的考虑不可谓不周到,布置不可谓不严密。然而,张牙舞爪,气势汹汹了半天,却没有触动燕王的根本,反而是一直按兵不动的朱棣把他的意图 和心思看的一清二楚。 朱棣静观小皇帝的种种表演。百般举动,虽然眼花缭乱,却越发显示出优柔寡断和底气不足。小皇帝越是搞小动作,朱棣就越老老实实,规 规矩矩,以静制动,让小皇帝越来越尴尬。 建文帝的两大谋臣齐泰和黄子澄都是儒生出身。君臣三人经纶满腹,遂自认为通阴阳之道,怀管葛之术,有定国安邦之 才略。然而,事实上他们毕竟是一群书生。其实,真正的英雄人物,做大事并不需要认真的借口,有借口要做,没有借口制造借口也要做。做成之后,自然有人给你 掩饰。一位机敏的君主从来不乏正当理由使他的背信弃义显得冠冕堂皇。 朱棣不愧是一位谋略中的高手,在这样火烧眉毛的紧急情况下,依然能够沉得住气。做大 事者,只有有了十足的胜利把握,才会伺机而动。而平时则是要养精蓄锐,所以自然是静若处子。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朱棣眼看着自己的皇侄建文开始大刀阔斧的 实行他的消藩计划,虽然心中也有些急躁,但是毕竟在战场上拼杀多年,什么场面没有见过,还不至于为这点事就自乱阵脚。此事急不得,关键时候一定要沉住气, 这才是大将风度。 兵法上常讲: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朱棣沉住气,在探清建文真实意图之前,他绝对不会轻举妄动,朱棣要等,静静的等,等待着时机成熟 的那一刻。 权力往往是男人们最醉心追逐的事物,对于权力的渴望,催动着朱棣的神经,让他浑身都充满了为之奋斗的勇气和动力。如今,新登帝位的建文怀疑自 己垂涎帝位,并且是欲除之而后快。 既然矛盾不可避免,那么就要勇敢面对。朱棣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知道,建文不会轻易的放过自己,这场博弈的结果只 有两个,要么是建文削藩成功,自己的余生就禁锢在这小小的燕王府中,管理管理府中的几百名仆人;要么就是自己谋权大业一举成功,建文灰溜溜的下台,而自己 则荣登宝座,君临天下。 随着建文削藩政策的不断落实,朱棣已经很明确的感觉到,这个大决战已经要拉开帷幕了。山雨欲来风满楼,此时的朱棣心如止水,他知 道,两军交战,拼的不仅仅是实力,更是心理。归根结底自己和建文的拉锯战就是一场心理战,谁先怕了、慌了,那么谁就会先路出马脚,然后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