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庵下桃花仙——唐伯虎》第一节 夭寿不疑天,功名须壮时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返回苏州后的唐伯虎,婚也离了,新的爱人也找到了。然而为了这桩婚事,他却和朋友文徵明、弟弟唐申产生了巨大矛盾。唐伯虎之所以变化如此之大,为了沈九娘而与兄弟朋友大动干戈,其原因在于自己孤单寂寞憋屈的心理无法排遣,而沈九娘作为社会底层妇女,见多了世间不平事,见惯了悲哀的人间惨事,同样也尝遍了无数次被欺骗与背叛的滋味。所以,她能用自己的言语、自己的心灵理解唐伯虎。
这一点,唐伯虎的兄弟朋友根本无法做到,因为,他们没有遇到过这么多的不幸。能够给予唐伯虎的唯有理解下的顺从(如祝允明、张灵)或是力图规劝矫正(如文徵明、唐申)。然而改变唐伯虎是不可能的。文徵明这个人脾气非常非常好,一辈子没说过别人坏话,更坚信君子绝交不出恶语,看唐伯虎那样决绝,也不肯说他的坏话,只是不再主动搭理他了。唐申呢,毕竟是兄弟,虽然失和但也时不时地让儿子长民去看望伯虎。好在唐伯虎自己卖文鬻画自在逍遥,起初,他一个人生活,便在吴趋坊巷口临街的一座小楼中居住。
在那里,他开始积极抓紧创作,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赶紧赚钱为沈九娘赎身。因为妓女要想正式嫁人必须要经过老鸨的同意并赔偿她的损失费。作为妓院的摇钱树,沈九娘的赎身钱肯定不少。作为家中长子的唐伯虎,本来可以动用家里的钱,但因为兄弟的坚决反对,他也只好用自己的才华赚到这笔钱。
他和沈九娘正式成婚之后,便觉得小楼一是空间太小,二是毕竟那里对于他来说太吵,也不方便。他便决定在城北桃花坞建一个别院,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桃花庵。桃花坞原是宋人章庄简的别墅,但久经风雨,早成了一片废墟。不过这个地方景色宜人,有水(一条小溪)、有树,还有一个小土丘,非常适合于半隐居的唐伯虎居住。他还为此拟定了几间屋子的名称,如"学圃堂"、"梦墨亭"、"蛱蝶斋"等。
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一个特点,就是在顺风顺水的情况下,儒家思想往往占据着统治地位;失败了则会不约而同地成为道家,追求一种远离尘世的境界。再严重一些,就是隐遁或出家为僧。有人将其归结为狂、叹、谐、隐几个阶段。以祝允明、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为首的"苏州四大才子"基本上都处在隐的阶段,就连最年轻仅活了33个春秋的徐祯卿也是如此。
桃花庵下桃花仙
弘治十八年(1505年),唐伯虎决定筹建桃花庵别院。正德二年(1507年)桃花庵建成。唐伯虎曾写了一首《桃花庵歌》大意为:桃花坞里有座桃花庵,桃花庵内有我这个桃花仙人。桃花仙人种了桃树,到得时节就摘取桃花换点酒钱。清醒的时候我在桃花前坐,酒醉的时候还到桃花树下眠。在我桃花仙人醉醉醒醒的日子里,时光快速离去。年复一年间,桃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我没有什么宏大志愿,宁愿自己老死在花儿与美酒间,也不在高官富人的车马前弯下自己的腰板儿。
唉!富人们以跨马飞驰、看着身后扬起的尘土为乐,因为他们认为世人在仰视他们;对于我们这些穷人来说,品尝杯杯美酒,欣赏娇美的桃花才是我们的最爱。
如果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这两种人两种生活自然有着天壤之别。
但换个角度去理解,那些富贵者须得时刻绷紧神经,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过活;而所谓贫者,却能多几分闲情,多几分逸趣,反而活得更加自然真实,更加轻松和快乐。
不懂我的人笑我太疯癫,而我则笑他们看不穿这世间的世情。
你们看那些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坟墓,如今还有几个能见到?如果他们在天有灵,只能无奈地看着自己的坟墓渐变成废墟,无花无酒被人当田地来耕作了。
当我们仔细探究这一期间他的所作所为时,会发现唐伯虎并非我们认为的那般舒服与坦然。虽然,唐伯虎也有凡买画者皆要送酒的潜规则,然而,这只是在他画作好销的时候。当全家上下饥寒交迫的时候,唐伯虎也只能徒劳地发出"不使人间造孽钱"的慨叹。
这段时期,是唐伯虎创作的高峰阶段。据能够研究出确切年代的诗书画作品推测,自正德二年(1502年)回转苏州后,唐伯虎便在卖画、游玩作诗、为他人写墓志铭赚钱生涯中度过。自弘治十五年(1502年)起他作画《送别图》(赠人)、《风木图》(赠人)、《桐荫清梦图》、《坐林溪阁》(赠人)、《江南农事》、《南游图》(赠人)、《寒林高士图》、《华山图》、《张果老像》、《千山万木图》、《兰亭图卷》、《歌风台实景图》、《王公出山图》、《关山行旅图》、《高士图》、《终南十景》、《山静日长图》、《山茶梅花图》、《溪山高逸图》、《秋林月上图》等;作诗《寄妓》、《哭妓徐素》、《代妓者和人见寄》、《玉芝为王丽人作》、《落花诗》、《七言律诗轴》等;多次与友人游虎丘、缥缈峰、洞庭湖、齐云山、江苏沛县歌风台等。
为钱与徐祯卿发生冲突
唐伯虎娶妻沈氏之后便开始筹建桃花坞别业,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桃花庵的工程还是没有顺利进行,有成烂尾楼的风险。不巧,此时债主们又纷纷前来讨债,万般无奈的唐伯虎只好写信向当官儿的朋友徐祯卿借款。至于这笔借款的多少,我们无法确知。但肯定不会低于,当年唐伯虎借给徐祯卿盘缠的额度。
借款的大概时间,我们可以推算一番:1505年徐祯卿考中进士,1507年桃花庵建成。因此,借款的行为大致发生在1506年。1506年是正德元年,那一年,不但是新皇帝正式登基,更是唐伯虎的"桃花庵"正在"兴建"之时。
说到徐祯卿这个人,可不简单,论诗才,在当时的人心目中,他是"四大才子"之首。唐伯虎的诗才在当时文豪的眼中,只能排在第三。例如清人沈德潜编选《明诗别裁集》只收录了文徵明两首诗,而徐祯卿则多达23首,唐、祝则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