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庵下桃花仙——唐伯虎》第四节 千里大游玩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1 属于:唐伯虎
  •   我们的标题叫做"千里大游玩"。其实,更贴切的叫法应该是"千里大流浪"才对。当受尽冤屈,为天下人耻笑的才子,回到家乡,妄图用亲情来安慰自己的时候,连家中的都对自己汪汪地怒叫着去欺负他这个可怜的人,我们不禁由此想到了周星驰《武状元苏乞儿》断臂后受到的众多欺辱,让人看了想为之落泪哀戚。

      恢复到子宫状态

      苏州自古就有"流浪""归隐"的传统,而流浪与归隐乃是一种有别于儒家思想的哲学理念。对流浪隐逸,笃信儒家的人多认为是一种懦弱的行为,是一种用逃避的形式去赢得暂时的解脱的非理性行为。然而,推崇道教哲学的人却认为,流浪隐逸的人是用肉身的飘逸换来精神的永存。

      唐伯选择流浪隐逸与他对道家的亲近有很大关系。他在日后所作的《桃花庵歌》更是对道家的"大隐"唱赞歌。对于儒家所崇敬的大英雄"救世主"(诸如好皇帝、忠臣良将等)大加讽刺。

      人们常以"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来对山水与人进行关联,大自然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高山不会因为你是好人而低下高贵的头颅,清水也不会因为你是残障而变得浑浊。它们只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给予它所有孩子——人类、动植物相同的营养。所以,流浪、归隐在某种程度上更是贴近母亲的一种方式。

      人在母亲子宫中的状态是最舒服的状态,而人进入大自然后所处的状态就如同于此。这次远游在《唐子畏墓志铭》中如此记载:"放浪形迹,翩翩远游。扁舟独近祝融,匡庐、天台、五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

      游玩中他留下了《游焦山》、《焦山》、《庐山》、《严淮》、《登吴王效台》、《齐云岩纵目》等众多绝妙词。在绘画上,也留下了《函关雪霁图》、《落霞孤鹜图》等堪称其代表作的山水画卷。

      有些关于唐伯虎文学作品,经常有如下描写:唐伯虎到了某处,人家问:"您哪位?从何处来?"唐伯虎便回答:"我乃苏州唐解元伯虎!"

      其实这很不合理。因为古时候的新闻媒体不如今天这么发达。事情从京城出,也许两三年才能到全国各地,特别是如果唐伯虎与之对话的人是学子,那么,唐伯虎恐怕不会这么怡然自得。因为,以唐伯虎那时的声誉根本达不到举国皆知的地步。苏州自古多才子,当时唐伯虎的威名比起祝允明来相对逊色许多。与之前的老前辈王鏊、文林等相比更不是一个重量级。

      那么,唐伯虎千里大游玩的具体情况又如何呢?唐伯虎《与文徵明书》谈到:"海内遂以寅为不齿之士,握拳张胆,若赴仇敌。知与不知,毕指而唾,辱亦甚矣!"

      可以想见,纵情山水之时,唐伯虎肯定也遇到了多起被奚落的事件。由此,才使得他这次散心的效果大打折扣。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前后两个唐伯虎有着如此大的差异。

      一壶浊酒一盏灯

      唐伯虎离开了苏州,乘船前往镇江。在镇江市郊游览了著名的金山寺。金山可以遥望江中的焦山,焦山的西面则是金陵。抬眼望去,高耸挺拔的紫金山和石头山隐没在茫茫云雾之中,景色绮丽动人。在瞥见金山的那一刻他可能想起了过往的岁月,不由得发出了"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的感慨(明朝杨仪写的《明良记》中记载,唐伯虎曾写"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首是百年人"对科场弊案后的心情做了总结。后人为了更直白的表达悔恨之意和更有冲击力,便将"笑"改成了"恨")。

      唐伯虎满怀悲情地游览完金山寺、焦山后,便前往钱塘江由那里出发到了扬州,看了西湖、平山堂等名胜。同时,唐伯虎也想去看朋友郭云帆,可巧他没在家,于是留给他一首《寄郭云帆》。

      我住苏州君住杭,苏杭自古号天堂。

      东西只隔路三百,日夜那只醉几场?

      保叔塔江湖影浸,馆娃宫把麝脐香;

      只消两地堪行乐,若到他乡没主张。

      虽然朋友没在,但他仍然继续游览杭州,写下了《题画》:

      湖上仙山隔渺茫,世尘不上渡头航。白蒴开处藏渔市,红叶中间放鹿场。落日沈沙罾有影,新霜着树橘生香。遥闻逋老经行处,芝草葳蕤满路旁。

      在保傲寺他与好友朱彦明一同游览美景,留下来一首名《与朱彦明同游保傲寺》的诗。

      筱舆衔尾试临汀,兰若从头遍叩扃。

      晨呗香凝通殿雾,夜渔灯散漫湖星。

      登高新酒倾郧白,吊古空山涌帝青。

      又算一番行乐处,诗成吟与故人听。

      其后,他又到了芜湖、九江、庐山,写下《庐山》诗一首:

      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

      移家来(未)往(住)屏风叠,骑驴来看香炉峰。

      江上乌帽谁渡水?岩际白衣人采松。

      古句磨崖留岁月,读之漫来为修容。

      接下来,他又乘船到了黄州,《赤壁图》出炉。然后南行到达湖南,登鉴岳阳楼。逗留几日后又顺湘江南行直至衡阳,登上了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向东进入了福建,浏览了武夷各座名山和仙游县的九鲤湖。到了九鲤湖的那天晚上,唐伯虎在九仙祠睡下,进行他的第二次祈梦。梦的结果是:他来到了一个空空的房间,看到屋顶垂下一条黄色的绢绸,上书"中吕"二字。

      在此时,唐伯虎的心情似乎好了许多。身上的儒家气味日渐淡薄,道家的"处世哲学"日渐显见。他写下了如下词句:

      浅浅水,长长流;来无尽,去无休;翻海狂风吹白浪,接天尾闾吸不收。即如我辈往(住)人世,何荣何辱?何乐何忧?有时邯郸梦一枕,有时华胥酒一瓯。古今兴亡付诗卷,胜负得失归松楸。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蓂荚自晦朔,兰菊自春秋;我今视昔亦复尔,后来还与今时伴。

      君不见,东家暴富十头;又不见,西家暴贵万户侯;雄声赫势掀九州,有如洪涛汹涌,世界欲动天将浮.忽然一日风打舟断蓬,绝梗无少留,桑田变海,海为洲,昔时声势空喧啾.呜呼!何如浅浅水,长长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