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庵下桃花仙——唐伯虎》第五节 人生不忍将奈何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1 属于:唐伯虎
  •   最终因为口袋里的钱没了,他不得已返回了苏州。因为长途跋涉,唐伯心力交瘁,大病了一场。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唐伯虎在家休养。

      远游回来后,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难题就是将如何谋生。这是个人人都必须面对的生存问题。然而,面对这个问题前,还有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离婚,等在他的前面。

      唐伯虎性格突变

      当唐伯虎回到苏州之后,可以说是身心俱疲,然而,这时,又一个打击来临,第二任妻子竟然提出了离婚。

      唐家家道已经日渐衰落。再加上唐伯虎做事潇洒豪爽、大手大脚,更让家庭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唐伯虎远游回来后,又干了一件事儿使得夫妻关系彻底断裂。

      原来,好朋友徐祯卿将要赴京科考,却缺少盘缠。唐伯虎典当了一些东西凑足了一些银两后,借给了徐祯卿作路费。之后,唐伯虎就将精力放在烟花柳巷及词歌赋、书画术数的研究上。

      出身官宦人家的妻子,显然忍受不了这样的情况。有些人认为,唐伯虎的第二任妻子是因为唐伯虎的解元身份,才嫁给他,实际上根本就不爱他。为此,说她是泼妇、悍妇,用各种词汇贬低她。

      然而,当我们站在女性立场上去看的时候,我们应该理解,为何一个女人宁可净身出户,也要与唐伯虎离婚(按当时法律规定,女子提离婚的话一分钱都没有)。显然,她和大部分深受儒家观念影响的妇女一样,难以忍受并更不会理解唐伯虎的行为。她和我们一样,乃是俗人世界里面的一滴水而已。

      离婚后,孤身一人、穷困潦倒的唐伯虎更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意味,经常与青楼名妓沈九娘来往。显然,对苏州名人唐伯虎,沈九娘早有耳闻。沈九娘粗通文墨,对于有才学的人很是敬佩。而苏州才子唐伯虎此时的境况已经大大好于两年前。

      人们对于科场弊案已经慢慢淡忘,往日的乡情已重新再现。无论是对唐伯虎才学的肯定,还是为了苏州人的尊严,同时由于唐伯虎的朋友们对他的高度肯定,相信唐伯虎被冤枉的人越来越多。

      为了女人他不要兄弟和朋友

      弘治十五年(1502年)唐伯虎千里大游玩归来后便开始以专职卖画为生,并遇到了人生中最爱的女人青楼名妓沈九娘。久而久之,他便有意与沈九娘成婚(唐伯虎的第三次婚姻)。而这一行为,显然不符合儒家观念特别是程朱理学。弟弟唐申大加反对,兄弟二人失和。

      然而,事情并未了结。回苏州后,唐伯虎经常青楼流连,他的朋友文徵明也对他有了很大的看法,便以书信的形式对唐伯虎进行了规劝。唐伯虎见状,立刻回复了一封《答文徵明书》(请注意文中词句语气,后面有简单的现代文解释,非逐字逐句)。

      寅顿首徵明足下:

      无恙幸甚!昔仆穿土击革,缠握雉,参杂舆隶屠贩之中,便投契足下,是犹酌峣鸑以红,采葛簟而鷟峻也。

      取之侧陋,施之廊庙,冠剑之次,人以为不类,仆窃谓足下知人。比来痴叔未死,狂奴若故,遂致足下投杼,甚愧甚愧!且操奇邪之行,驾孟浪之说,当诛当放,载在礼典,寅固知之。然山鹊莫喧,林鹗夜眠。胡鹰耸翮于西风,越鸟附巢于南枝。性灵既异,趋从乃殊。是以天地不能通神功,圣人不能齐物。致农种粟,女造布,各致其长焉。故陈张以侠正,而从断金之好;温荆以偏淳,而畅伐木之义。盖古人忘己齐物,等众辩于嶒音;出门同人,戒伏戎之在莽也。寅束发从事。二十年矣,不能翦饰,用触尊怒,然逆,愿勿相异也。谨覆。

      我们先看看唐伯虎这篇文章的语义何在:徵明兄没有什么病这太好了。小时候我跟着父母一起做小生意,杀鸡卖酒的时候就和您的关系非常好。别人都说我行为怪异,但我不管那些,因为我知道您对我是了解的。从前您的父亲("痴叔"即西晋王湛,不善言谈但才学甚高,此处用"痴叔"指代文林,夸赞文徵明的父亲文林才学与品德)尚在世,我的臭脾气一直没变过,气得您拿织布的梭子扔我,现在想来真是惭愧呀。

      看到这里,我们看到唐伯虎似乎有悔意,然而,他话锋一转,却说:我也知道奇谈怪语行为乖张的我不符合礼教,然而,山雀不叫、鹰夜眠,胡鹰在西风中展翅高飞向北方飞去,孔雀飞往南方。这是为什么呀?它们之间灵气不同,当然志向不会一样。

      看到这里,唐伯虎霸气十足,摆出了一副绝交的架势。之后,他又摆出了居高临下的态势:天地万物没有全都会的,连圣人都做不到,男人种地,女人织布都是用其所长,只有这样才能兄弟同心(断金)。

      最后,唐伯虎两手一摊,对文徵明说道:寅束发(15岁左右束发)从事。20年都这样过来了,希望您不要强行改变我!

      文徵明实在是想不明白,为什么短短5年的时间,唐伯虎就成了这样的人。当年科场弊案出来后,他心情不好,出去散心的时候,还曾经留过书信,要自己好好照顾他的兄弟,怎么刚刚过了4年,他就变成了如此模样!想到此处,文徵明站起身找出了唐伯虎当年给他的书信,上面的字仍然清晰:

      但吾弟弱不任门户,傍无伯叔,衣食空绝,必为流莩。仆素论交者,皆负节义。幸捐余食,使不绝唐氏之祀。则区区之怀,安矣乐矣,尚复何哉!唯吾卿察之。

      兄弟孱弱,又没有叔叔伯伯,我怕他没吃的没穿的被饿死。我的朋友们都是很讲义气的人,望你们行行好把那些狗呀马呀吃剩下的东西周济周济我的兄弟,千万不要让我们唐家断子绝孙呀!

      看到此处,文徵明两眼落泪。

      出游散心

      因为与朋友、兄弟失和,唐伯虎的心情糟糕透顶,于是他便在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九月去了休宁县城西l5公里处的道教圣地齐云山游览。果然,心情大好,为此,留下了一首七律《齐云岩纵目》。

      摇落郊园九月余,秋山今日喜登初。

      霜林著色皆成画,雁字排空半草书。

      曲蘖才交情谊厚,孔方兄与往来疏。

      塞翁得失浑无累,胸次悠然觉静虚。

      说起这件事儿,还有一个民间传说,齐云山玉虚宫道长汪泰元要写碑铭,起先请了一个姓贾的秀才写,但秀才要二百两润笔费,道长拿不出来。幸好唐伯虎来到,他分文未要写了《齐云岩紫霄宫元帝碑铭》。这就是"孔方兄与往来疏"的来历。由此看见,唐伯虎目前的持家能力仍然欠缺,若是换了十几年后的他恐怕也没有这般潇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