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蛩》赏析 作者:唐伯虎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1 属于:唐伯虎
  •   闻蛩

      这是一首伤时之作,造境萧索,抒发了人在时节变迁时内心兴起的思念亲人、功名未就的复杂情感。蛩(qiónɡ):蟋蟀。

      孟夏蟋蟀鸣,白露零蔓草。四时序相代,候物兴何早。

      游子尚寒襦,伫听伤怀抱。隙景无淹晷,壮志坐衰老。

      孟夏蟋蟀鸣,白露零蔓草——这两句是说:刚入夏季就听到了蟋蟀的鸣叫,蔓草上已经有了秋天才有的露珠。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四月。白露:秋天的露水。蔓草:蔓生的草。

      四时序相代,候物兴何早——这两句是说:一年四季时序更替,秋季特有的东西怎么这么早就出现了!四时:四季。序:时序。候物:应候之物,某一时令特有之物。

      游子尚寒襦,伫听伤怀抱——这两句是说:冬天穿的衣服对出门在外的人很重要,听到蟋蟀的声音我内心伤感不已。游子:离家远行或长年客居外乡的人。唐代诗人孟郊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句。襦:短衣,短袄。

      隙景无淹晷,壮志坐衰老——这两句是说:想要留住匆匆逝去的岁月却没有办法,只能满怀壮志一天天老去。隙景:景,同"影"。过隙的阳光,喻易逝的时光。淹晷(ɡuǐ):久时,这里指能留住时间的器具。淹,滞留,留住。晷,日影。

      秋天是一个容易让人悲伤的季节。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启了古代文人"悲秋"之先河。后世又有宋代欧阳修《秋声赋》铺陈渲染秋天的衰飒之气。在这首作品中,诗人从蟋蟀、白露两个最具秋天代表性的意象入手,兴起季节变换的慨叹。后四句点出诗人身份,此时诗人正是一位远行他方、壮志未酬的游子,见到时序更替,内心更是感慨万千。作品气韵与《古诗十九首》颇相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