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清代最有名军事家他发明的一套阵法,用十年消灭太平天国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27 属于:曾国藩
  •   曾国藩清代最有名军事家他发明的一套阵法,用十年的时间消灭了太平天国,同时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历史也有很大的意义。

      湖南省博物馆作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的八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收藏了不少曾国藩的珍贵文物,为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实物资料。

      其中,就有一份曾国藩办团练时使用的手录阵法图。

      我们知道,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广西金田村。由于八旗军和绿营都难以抵抗太平军的攻势,清廷深感绿营和八旗兵已不足用,便饬令各省举办团练,以助"攻剿"。1853年,正在湖南老家丁忧的曾国藩,接到命令后协助湖南巡抚张亮基督办湖南团练。

      后来,曾国藩认为团练发挥的作用有限,不堪重任,便另行组建了一支军队,即湘军。

      湘军的士兵多是湘乡一带的农民,历来种田谋生,不识刀枪为何物,更不懂行军作战之法。现在要将他们训练成一支能够冲锋陷阵、克敌制胜的军队,谈何容易?为此,曾国藩制定了一套"辨等明威"的军礼,并发明了一套阵法,对湘军进行训练。

      这套阵法,吸引了诸葛亮八阵图的优点,又对戚继光的鸳鸯阵进行了仿照。

      诸葛亮八阵图是由诸葛亮推演前代兵法所成,见于《三国志》《晋书》等,杜甫曾作以赞:"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不过,曾国藩在发明这套阵法时,注意到诸葛亮八阵之法有不足之处:"诸葛武侯(诸葛亮)八阵之法分为四正四隅,如一面对敌,则中间正兵力战而两隅坚立不动,使三面之兵与中间正兵更换,此队打仗则彼队休息,彼队打仗则此队休息,此法最好而最不易学。"

      戚继光鸳鸯阵是抗击倭寇时所采用战斗队形。明朝时期,火器已经广泛运用于战场,杀伤力和破坏力极大增强,不宜再使用大而密集的战斗队形。戚继光便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多丘陵沟壑、河渠纵横、道路窄小等特点,创立了鸳鸯阵。戚继光以鸳鸯阵训练"戚家军",提高战斗力,在与倭寇的作战中,每战皆捷,逐渐平息了倭寇之患。

      曾国藩融汇八阵图和鸳鸯阵而形成的阵法,具体而言,就是以营官为中心,分为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位。四个正方位布设前、后、左、右4名哨长。每位哨长各统领鸟枪队、抬枪队各2队、刀矛队4队。同时,分前哨2队、左哨2队为东南隅兵;分左哨2队、后哨2队为东北隅兵;分后哨2队、右哨两队为西北隅兵;分右哨2队、前哨两队为西南隅兵。

      湘军外出作战时,无论数量多少,都要分成5个部分。一是"正兵",正面应对敌人;二是"两奇兵",分布在侧翼爆炒敌人;三是"接应兵",当我军被击退后,实施救援;四是"埋伏兵",对敌人进行伏击;五是"守营兵",负责守卫营盘,防止敌人偷袭。

      为便于教学,曾国藩还亲笔将这套阵法绘制成图纸,对湘军进行训练,此后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湘军行军作战的风格。

      曾国藩率领这支湘军,在与太平军作战时大放异彩,周旋了10年之久。太平军里名将辈出,杨秀清、石达开、萧朝贵、李秀成、陈玉成等,都是英勇善战之人。但他们在与曾国藩率领的湘军面前,占不到什么便宜。

      最终,1864年,曾国藩率领湘军攻破了太平军扼守了11年的天京(今南京),宣告了太平天国覆灭。

      尽管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封建统治者的政权稳定,但是他的功绩和史料价值、军事价值都是不可忽略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