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志》第二卷 六韬 第二辑 内容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8 属于:姜子牙
  • 因时势制宜是太公思想的灵魂。故为求“切近世,极人变”之效,《六韬》内容增窜者必多。今本《六韬》包括《文韬》《武韬》《韬》《韬》《豹韬》和《犬韬》6卷,60篇。其中《文韬》《武韬》的主旨是修德行仁,以树立致强致盛之本,太公称之为“树敛”。树敛的意思是“树德敛人”作为战胜攻取的基础,也就是以“得道”之治而求“多助”之效。树立德政包括行仁、有德,行义、有道。其核心是行仁, 即与天下人共有天下之利, 是富民利民和富民有道。为保持全书的完整,存小异而求大同,今依次序,略述《六韬》篇目及大意于下。 一、文韬 《文韬》共12篇,依次为《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武经七书汇解》说: “韬者, ?藏之义,此内虽有兵端,而本于道德,故曰《文韬》,谓文事先于武备也。”即强调战争本于道义, 政治先于军事的理论,因此名为《文韬》,冠于卷首,以为开宗明义,而不涉及攻战之术。 《文师》中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的“官天下”思想;在这一思想基础上又提出了“同天下之利者, 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的政治观点。明确提出: 国家可以得,天下可以取,但必以利国家、利天下为本。这一思想观点可以说一贯全书,成为讨论战争问题的出发点与前提。以《文师》为开宗明义,提出了得国、取天下的原则方法,确立了兴周灭商的政治纲领和战略决策。 《盈虚》仍然讲政治,阐述了兴衰治乱,而且涉及到了战争的盈虚胜负。国家的兴衰治乱在于君主的贤愚明暗,而不在于天命所定。贤明君主必以俭朴、爱民为务,做到公平、正直,“削心约志, 从事乎无为”,即在公正无私的前提下,君主必须约束自己的欲望, 抑制自己的贪欲,从俗顺民,任其自然,而不乱加阻挠或干涉,以清静无为之道治理国家。 《国务》论述了治国的根本当务, 即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而其根本当务和大政方针就是爱民。爱民之要则为“利而勿害, 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等, 做到对民众施加赏罚像自身承受赏罚一样,向民众征取财物同夺取自己的财物一样。 《大礼》规定了君臣之间最高的行为准则。其规范行为是:君主须体察下情,善施恩惠;臣下应守法从命,恪尽职责。最后强调君主必须“明”,即洞察一切。而“明”的关键在于兼听广纳,在于“辐凑并进”。 《明传》以国祚传承为契机,指出君主必须避免“见善事却懈怠不做,时机来临却迟疑不决,知其错误却泰然处之”之弊,而提倡“柔和而清静,谦恭而敬谨,强大而自居弱小,隐忍而实刚强”的德性,力争做到“正义胜过私欲”“敬谨胜过懈怠”以求国家的昌盛和吉祥。 《六守》论的是选任人才时必须慎守的仁、义、忠、信、勇、谋六条准则, 叫做“六守”。而要知其是否具备这六条准则, 则要用富之、贤之、付之、使之、危之和事之六种方法加以考核。这是依法太公“上贤、去不肖”的原则提出的。《六守》中还提出了太公的“三宝”思想。“三宝”强调农、工、商对于富强国家的支柱地位和作用, 是农、工、商并重即“本业”和“末业”并重的经济思想的体现。太公为周设立九府圜法,就是基于其“三宝”并重的经济思想。 《守土》 简述了保守国土与政权的根本策略。 这一根本策略就是“仁义”或称“仁义之纪”。其核心是富民,目的是“敬众”与“合亲”,即强调敬而不失天下民众、合而不疏亲戚宗族的重要意义和根本方法:敬天下民众而得众,则无败;合亲威宗族而合亲,则无害。敬众合亲在于“富”,在于“施”;而能富善施才叫做行仁政。 《守国》表述了保守国家的原则与方略。天下安定, 仁人圣君守常不作;天下动乱, 仁人圣君则起而拨乱反正,一切都为了安民济物,是圣贤助成天地生长万物的修道术思想。顺万物的生、长、敛、藏规律而参助天地化育,必有功;顺万民的乐安恶乱心理而安民济物,必有成。这样保守国家,就可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 《上贤》强调了君主要尊重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要做到依法尊崇德才兼备的贤人,罢黜无德才之辈,任用忠诚信实之人,排除奸诈虚伪之徒;制止暴乱行为,严禁奢侈风气。为此,君主必须警惕和防止“伤王之德”“伤王之化”“伤王之权”“伤王之威”“伤功臣之劳”“伤庶人之业”的六种人和事,叫做“六贼”。而君主对于有害于统理民众、治理国家和军队的七种人和事,要“勿使为将”“勿与谋”“勿近”“勿宠”“勿使”“禁之”和“止之”,以此对“七害”加以取缔和抑制。 《举贤》论述了举贤任能的原则和方法。分析了“举贤”而无功的原因在于“举贤而不能用”。而导致这种过失的则是君主喜任世俗所称道的人,故不能得到真贤。因为,君主以世俗称道的人为贤能,以世俗诋毁的人为不肖,这样,多搞关系、多结朋党的人就会被选用;不搞关系、不结朋党的人就会被排斥。长此以往,邪恶的人就会结党营私以埋没贤能,忠臣无罪有功而被置于死地,奸臣凭借虚名骗取权位,所以社会越来越混乱而国家也难免危亡! 因此举任人才应该实行将相分工的办法,各自根据各级官吏应该具备的条件推举人才,根据官吏的职责考核其工作实绩。选拔各类人才,考察其能力的强弱,使其德才与官职相称,官职同德才相称,便是举用贤能的原则和方法。 《赏罚》篇叙述了赏罚的目的及实行赏罚的原则。“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是赏罚的预期目的。而只有实行“赏者贵信”即实行奖赏必讲求信用,“罚者贵必”即执行惩罚必须实行的原则,才能达到“存劝”“示惩”的目的。 《兵道》论述了用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首先阐明了“兵道贵一”的神奇效应,强调统一指挥、步调一致,以求达到“独来独往”及“阶于道”“几于神”的境界;二是强调了“兵为凶器, 不得已而用之” 的慎战思想;三是说明了“存”与“亡”“乐”与“殃”的相互转化关系,同时也间及于军阵隐秘和“兵胜之术”的略述。 二、武韬 《武韬》 共5篇:《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这可视作《武韬》的总纲,即以武力取天下的总战略。以《发启》为首篇,而从取天下的战略决策角度论述开来,着重强调了修德惠民,礼贤下士,静待天殃、人灾并见,乃可以为谋的制胜之道。静待期间要把自已的国内治理好,首务是官贤任能、广施恩德于民,以待有利时机。时机不到,不可轻举妄动。在有利时机到来时发动进攻,就可“全胜无斗,大兵无创”,即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受损失而获取全胜。要实现以武力取天下,必须“利天下”,以取得天下人的同情和支持。“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共济,济则皆其同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启之,无有闭之也。”与天下共利,为天下谋利的人,必然得到天下人的拥护而为他“取天下”打开大门;与天下人同舟共济,与天下人同其利害的人,则得天下人之心、得天下人之助,所以无往而不胜。总之,《武韬》以《发启》开宗明义,总述了吊民伐罪、夺取天下的策略,约为以下六条:一要“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二要正确认识战略形势,通过对天道、人道等各方面的观察,来把握时机是否成熟,必须待时而动;三是要战则必胜,实现“全胜不斗,大兵无创”的战争目标; 四要夺取天下, 必务收揽民心,与民同利;五要隐蔽自己的战略意图,做到“大智不智, 大勇不勇, 大利不利”“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及“圣人将动,必有愚色”等;六是指明了商朝灭亡的征兆已出现、灭商的战略时机已经成熟。 《文启》论述了谋求国家长治久安的大政方略。其一是必须实行无为而治,置法出令要顺其自然,合乎民心;其二是对民众广行教化,自身正而后正人,强调简省刑罚而因势利导,通过教化使人心“爱其上”,以实现天下大定之治。 《文伐》就是“以文事伐人,不用交兵接刃而伐之也”,即不以军事手段,而用政治、外交等手段来实现分化、瓦解、削弱敌人的目的,为从军事上打击敌人和最后消灭敌人创造条件。《文伐》篇列举了12种破坏敌国的权谋诡诈之术,如“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有奸事”“辅其淫乐,以广其志,厚赂珠玉,娱以美人”等。只有把“文伐”和“武伐”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所以本篇最后指出:“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 《顺启》论君主治理国家的原则。指出君主应该具备气度包容天下、信义盖过天下、仁爱盖过天下、恩德盖过天下、权势盖过天下、遇事果断不疑不易六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并能广利天下、时刻不忘“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这个道理。 《三疑》论述了攻强、离亲、散众的三种策略。指出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具体说来就是因之、慎谋、用财。即因势利导,慎用谋略,离间敌君亲信,收买敌国臣民等。 三、龙韬 《龙韬》共13篇:《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龙韬》继《武韬》之后再次论述了军事本身的一般原理。 《王翼》 篇阐明了军队司令部的重要地位、 作用及其构成,规定了司令部成员“命在通达,不守一术,因能授职,各配所长”的选配方法,也就是任用各级将官的原则。司令部应由腹心、谋士、天文、地利、兵法、通粮、奋威、伏旗鼓、股肱、通才、权士、耳目、爪牙、羽翼、游士、术士、方士、法算72人组成,分管作战、训练、宣传、间谋、天文、通信、工程、医务、军需等各方面的工作。 《论将》论述的是将帅应该具备的品德和素质以及必须避免的缺陷。将帅应该具备和发扬勇、智、仁、信、忠五种品质,即“五材”,而避免“勇而轻死”“急而心速”“贪而好利”“仁而不忍人”“智而心怯”“信而喜信人”“廉而不爱人”“智而心缓”“刚而自用”“懦而喜任人”等10种个性品质上的缺陷,即“十过”。 《选将》论述了选任将领和考验将领的方法。指出不可以外貌取舍人才,而应通过言谈举止来考察和识别以定弃取。考察人才的方法有八,叫“八征”,包括言辞、间谍、财货、女色、危难、醉酒等,以考察其言辞、应变、诚实、德行、廉洁、贞节、勇怯及态度。 《立将》篇阐明了两个要点:一是将帅对国家安危所系责任重大,“社稷安危,一在将军”,因此将帅必须做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不轻敌,不冒险,不轻视部下,不违背众愿,与士同甘共苦。二是君主应该而且必须信任将帅,给将帅以机断处置、灵活指挥的权力,即贯彻“国不可以从外治,军不可以从中御”的原则,做到“军中之事, 不闻君命, 皆由将出”,使“临敌决战,无有二心”的将帅得在“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的心情环境中充分发挥其指挥才能,以“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司穰苴“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孙武“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和《孙子·谋攻》国君造成“縻军”而使“军士感”“军士疑”最后导致“乱军引胜”的说法都一样,是对太公“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这一制胜原则的继承与发展。 《将威》论述的是将帅树立威信的原则和方法。将帅要树立权威,以保证全军步调一致、令行禁止,就离不开严明的军纪,而严明的军纪必须依靠赏罚手段。赏罚的原则是公正严明,罚不避亲、赏不避仇, 就是公正严明。罚贵大,赏贵小,即“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只要做到“刑上极、赏下通”,就可树立起将帅的权威,而获令行禁止之效。 《励军》就是要鼓励军心士气。其方法有三:一是“礼”,将帅“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做到与士兵同寒暑;二是“力”,“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将帅做到与士兵同劳苦;三是“止欲”,“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将帅做到克服私欲,与士兵同饥饱。 《阴符》是君主授予将帅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是兵权的象征,也是秘密通信的工具、方法。这里首先阐明了阴符的作用:“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三军卒有缓急,或利或害,吾将以近通远,从中应外,以给三军之用。”其次详细说明了八种阴符的不同形制及其包含的内容。最后指出了使用阴符时必须注意的事项,特别强调要快速、保密。 《阴书》说的是古代又一种秘密通信方法,本由阴符演变而来,能比阴符传递更加具体的消息。首先阐明了阴书的作用,即在“主将欲合兵,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其事烦多,相去辽远,言语不通”的情况下,须用阴书。继而具体介绍了阴书的使用方法是“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最后指出了该方法的保密性是“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军势》论述了屈敌制胜的指挥原则。一是要因敌情用兵,灵活机动,不拘一格,即“势因于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以此争取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二要未战先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即“善战者,不待张军”,“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三要把握作战指挥中事、用、动、谋四个环节的适度配合。“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四要通过侦察判断弄清敌情,防止“未见形而战,虽众必败”;五要戒免指挥作战的优柔寡断、当断不断以致坐失良机,即“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 而必须做到“见利不失,遇时不疑”,不错过一切有利战机;六要强调兵贵神速,只有做到“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才可能收到“当之者破,近之者亡”的攻战效果。最后指出:指挥作战如能把握上述原则,就可“野无衡敌,对无立国”了。 《奇兵》阐明了战争的胜败取决于“神速”,而“神速”意为神妙莫测的有利态势。要造成这种“神势”,即有利态势,离不开示形用奇。并详细列举了通过示形用奇来制造“神势”的26种方法。强调,灵活机动,随机应变,出奇制胜,是指挥作战应把握的基本原则,即所谓“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不能分移,不可以语奇;不能治乱,不可以语变”。最后指出将帅必须具备仁、勇、智、明、精微、常戒、强力7种素质,并强调“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 《五音》篇说的是中国古代宫、商、角、徵、羽5个音阶。介绍了用五音配合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观察和判断敌情的方法,科学意义不大。但利用各种手段来侦知敌情,以做出相应决策而争取战胜敌人的思想则不无可取之处。 《兵征》论述了通过各种征候以预测战争胜负的方法。首先指出“胜败之征,精神先见”;继而说明通过对士气的盛衰、阵势的治乱、军纪的严弛来判断敌军的强弱和预测战争的胜负;最后论述了通过“望气”来判明城邑是否能攻克。 《农器》篇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富国强兵,提倡富兵强农、兵农合一。开篇揭示了“天下安定,国家无事”之时,必修“战攻之具”而设“守御之备”,做到安不忘危、和不忘战;接着论述了要做到安不忘危、和不忘战,则须平战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所谓“战攻守御之具,尽在于人事”,就是把平时的生产生活器具,战时转化为武器装备;平时的行政组织,战时转化为军事组织;平时的农业设施,战时转化为军事工程;平时的生产技术,战时转化为战斗技术。最后指出,国家平治和战争胜利全在于男耕女织各安其处,各乐其业,贯彻“必使遂其六畜,辟其田野,安其住所,丈夫治田有亩数,妇人织纫有尺度”的富国强兵之道。 四、虎韬 《虎韬》共12篇:《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 《军用》就是军队的各种武器装备。武器装备作为战争力量的诸要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军队战斗力的物质基础。故《军用》首先指出武器装备的重要作用,即所谓“王者举兵,三军器用,攻守之具”,“各有科品,此兵之大威也”;接着以出兵万人为例,较详尽地罗列了陷坚阵、败强敌所需要的兵器的种类、数量、编制配备及运用;陷坚阵、败步骑所需要的兵器的种类、数量、编配及运用;败骑兵、要穷寇、遮走北,所需要的兵器种类、数量、编配和运用; 军队拒守、越堑、渡河、结营等所需要器材的种类、数量、编配和运用。最后指出,除上述配备的器材外,还需配备整治、维修各种器材的工匠,以随时修补毁坏的器材。 《三阵》论述了天阵、地阵、人阵三种阵势的布列方法, 即三种战斗队形的排列方法。天阵是依据各种天象布列的阵势,地阵是依各种地形布列的阵势,人阵是即依武器装备和部队的实际情况布列的阵势。强调阵势的布列要考虑到天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更要考虑到有利于充分发挥己方的战斗力、抑制彼方的各种有利因素,以扬长避短,夺取胜利。 《疾战》论述了突围作战的战法。一是当部队被敌军包围、与前后左右的联系被切断、粮道被阻绝而成为“困兵”时,在作战指挥上,首先应以最快的速度突围,迅速摆脱不利环境,所谓“暴用之则胜,徐用之则败”;二是在突围过程中,先以车辆扰乱敌人,继以主力实施中央突破,便可达到突围目的;三是突出敌人包围后,对尾追之兵要设伏加以围歼。 《必出》论述的是夜间突围作战和渡江过河的方法。突围作战须有充足的器材和勇猛的战斗精神;要探实敌情,选择敌人力量的薄弱处为突破口,实行突然性突围,时间宜在夜间;勇敢善战的部队为前锋开路,大军随后继进,并设埋伏,阻敌追兵。在后无退路、前有敌军把守的江河阻挡的情况下,要渡江过河,首先应有充足的渡河及水上运输器材;其次要鼓励将士,保持高昂的士气,以“勇斗则生,不勇则死”的精神,以求胜利渡过江河。 《军略》从在泽薮溪谷作战必备的各种器材说起,论述治军的方略:一、必须把握计划、器材、教育和训练几个要素,如“虑不先设,器械不备,教不素信,士卒不习”,就“不可以为王者之兵”;二、“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只有将人和武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现实的战斗力;三、分别介绍了攻城围邑、行军宿营、越过沟堑、渡过江河等所应准备的器材;最后指出只要器械准备周全、训练精熟,就可赢得战争的胜利。 《临境》论述了袭扰和击败敌人的作战方法。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为破敌取胜,必将部队分为前、中、后三军:前军修筑工事,完善守备;后军多积粮饷,隐蔽意图;中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即可取胜。如敌军对上述战法已有戒备,则须不断地骚扰敌人,等到敌军疲劳和惊恐不安时,再发兵突袭,即可取胜。 《动静》论述的是在两军对阵时以迂回和伏击取胜的战法。其一是虚张声势,设伏击以败敌;其二是佯装失败后撤,诱敌入我伏击圈以击败敌人。 《金鼓》叙述了防敌夜袭、防御反击以及追击敌军时防止被敌伏击的战法。防敌夜击的方法是,“以戒为固,以怠为败”,警戒严密,加强防备,详细侦察敌情,事先规定好口令暗号,随时作好战斗准备。如敌军来袭,因见我军戒备森然而会撤退,其时敌人“力尽气怠”,我正可出精锐部队进行防御反击,但在追击敌军时要慎防中敌埋伏。为避免中敌埋伏,应将部队分为三部,尾追敌后,在未到敌军设伏处前即同时发起攻击,这样可把敌军击败。 《绝道》强调作战要占据有利地形。首先指出,率兵深入敌国境内“必察地之形势,务求便利”,即依托山林、险阻、水泉,占据有利地形,把握交通要道。这样,我军会坚不可摧。继而论述了在行军经过大陵、广泽、平易地带时,要防止突然与敌人遭遇并被敌军包围,须侦察弄清敌情和地形。如地形不利,则应以武冲战车为前锋,并派出后卫队两支,分别离大队百里和五十里。这样,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互相掩护,前后照应,以保持“三军常完坚,必无毁伤”。 《略地》论述的是攻打城邑的作战方法。方法之一是,攻打敌人城池,一要加强警戒,扼守交通要道,切断敌人外援,使城内被围军民恐慌不安而出降。同时要防止敌人假投降、真反击;二是采取“围师必阙”的办法,诱敌出城突围,乘机予以全歼;三是围城打援,“审知敌人别军所在,及其大城别堡”,严加防备,使敌人援兵“必莫敢至”;四是敌城既克之后,要严肃军纪,秋毫无犯,以“仁义”“厚德”收揽民心,安抚万民,稳定秩序,这样,“则天下和服”。 《火战》论述的是在深草及灌木丛林地带防御敌人火攻的方法。强调要加强警戒防备,即要“远望左右,谨察前后”。一发现敌纵火攻我,可先将我军前后的茂草烧成“黑地”,构成一条防火带,并将强弩材士部署在左右进行防护,免受敌人火攻的威胁。如敌人出至黑地,我军应结成“四武冲阵”,用强弩护卫两翼。这样虽不能取胜,也不致失败。 《垒虚》论述侦知敌人营垒虚实的方法及据此而采取的战法。首先强调将帅必须“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继而指出“登高下望”“望其垒”“望其士卒”以了解敌军的“变动”、敌人营垒的“虚实”和敌人的“去来”。如“听其鼓无音,铎无声”“垒上多飞鸟而不惊,上无氛气”,即可知敌人的营垒空虚。敌人突然出动不久,便有士兵往回跑,说明敌人行动仓促,导致阵形错乱,这时“急出兵击之,以少击众,则必胜矣”。 五、豹韬 《豹韬》共8篇:《林战》《突战》《强敌》《敌武》《鸟云山兵》《鸟云泽兵》《少众》《分险》。 《林战》论述了在森林地带作战的原则与方法。指出:在林地作战,要达到“守则固”“战则胜”的目的,在兵力布置方面,应将士卒布列成“四武冲阵”,弓弩在外面,戟盾在里层。要斩除草木,开辟道路,以便于战斗;训戒三军严守秘密,不使敌军知我军情。在作战指挥方面,应以矛戟队作为攻击主力,并将其分为若干小分队,相互应援;林木稀疏之处,则以骑兵为辅,战车居前,见有利时机即战,见不利则止;林内险阻之处,应将主力布署为“四武冲阵”,以防备敌人自前后左右袭击。与敌接战后,宜速战速决,各分队轮番作战,轮番休息,以此克敌取胜。 《突战》论述的是反击敌军突袭和击败敌人攻城的战法。首先指出在敌军长驱直入攻我城池的情况下,必须针对敌军远程奔袭、携带粮草不多的弱点,使我远方精锐部队截断敌军退路,并同城内被围部队暗中约定会攻日期,择昏黑夜晚对敌实行内外夹击,使“敌人虽众,其将可掳”;接着论述了敌人分路来袭、有的已攻至城下而其大军尚未到来的情势下,我须先搞清敌情,预作准备,并在城外布设伏兵,同时完善城守设施,假装全力守城而诱敌攻城。其时我可速发伏兵,猛击敌人,即可大败敌军。 《敌强》论述了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情势下对付敌人夜间袭击的战法。其一是在敌人乘夜间突袭我军,即所谓“震寇”,对此不应消极防御,而应采取以攻对攻的战法。选用精锐的材士、强弩、轻骑为左右翼,“疾击其前,急攻其后,或击其表,或击其里”,便可胜敌;其二,如我军已被敌包围,部队处于即将溃败的紧急关头,则“当明号审令”,鼓励士气,派出勇锐将士,大造声势,以弱示强,搞清敌情,向敌人展开猛攻,使“中外相应,期约皆当”,也可破敌致胜。 《敌武》论述的是遭遇战的战法。首先指出,突然同敌军遭遇,在敌军“甚众且武, 武车骁骑, 绕我左右”的情况下,如处理不当,即可能遇到失败,因此称之为“败兵”。而“败兵”要取得作战的胜利,则须将武车骁骑布列在两翼,同时将材士、强弩埋伏于道路两侧。诱敌入伏,再行出击,即可破敌取胜;其次,如在“敌人与我车骑相当,敌众我少,敌强我弱,其来整治精锐,吾阵不敢当”的情况下,应将材士、强弩埋伏在左右,车骑坚阵而处,等敌人入伏时,左右前后四面夹击,也使“敌人虽众,其将必走”。 《鸟云山兵》论述的是山地防御作战的战法。首先指出部队驻扎在山上山下的弊端:“处山之高,则为敌所栖;处山之下,则为敌所囚”。继而论述了军队驻扎在山下时,应布阵成鸟云之阵,即控制机动部队、支援各个方向作战的阵势。其具体做法是:加强警戒,山的前后左右四面都须派出警戒;凡是敌人有可能侵入的地段,都要设防,并以战车阻绝交通要道和谷口;高树旌旗,密切联系,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战斗,以此构筑起一座坚不可摧的“山城”。这样,敌人来攻,可遭破败。 《鸟云泽兵》论述的是河流川谷作战的原则和战法。首先,在同敌人“临水相距,敌富而众,我贫而寡,逾水击之时则不能前,欲久其日则粮食少”以及器械不备、补给困难的情况下,应设法欺诈敌人,赶快脱离危险区,并设置伏兵,阻止敌军追击,叫做“索便诈敌而亟去之,设伏兵于后”。其次,在“敌人知我伏兵,大军不肯济,别将分队以逾于水”的情况下,应以“鸟云之阵”歼敌。就是等到敌人先遣队渡河后,对其发起猛烈攻击。敌人部队见其先遣队形势危急,必渡河来支援。这时,我伏兵和车骑四面围攻,敌军必败。最后指出:用兵作战必须灵活机动,鸟散云合,变化无穷。 《少众》说的是以少击众、以弱胜强的战法。怎样创造以少击众、以弱击强的战例?首先:以少击众,宜在夜昏、草丛、险隘的天时和地形条件下,采取伏击、截击等法作战来歼灭众多的敌人;以弱胜强,则须同大国结成联盟,得到邻国的支持和援助;其次,若在“我无深草,又无隘路;敌人已至,不适日暮;我无大国之与,又无邻国之助”的情势下,要实现以少击众、以弱胜强的必胜之战,则须虚张声势,示形动敌,诱使敌军经过深草、险隘之地,以伏击敌人。与此同时,仍须利用各种外交手段,“事大国之君,下邻国之士,厚其币,卑其辞”,以争取“大国之与,邻国之助”。 《分险》论述的是于山水险隘地带作战的战法。首先指出敌我双方在山水交错的险隘地形上形成对峙的情况下,作战指挥上要加强戒备,“处山之左,急备山之右”,以防被敌人包围而使敌人无隙可乘。接着指出由水路、山路向敌人发动进攻的方法:从水路发起进攻,当先头部队渡河之后,应立即“广吾道,以便战所”,将武冲战车配置在前后,以材士强弩布列正面,阻绝其他道路,建立起稳固的滩头阵地,以掩护主力部队渡河;从山路发起进攻,兵力配置应以武冲战车为前导、大盾战车为后卫,材士强弩布列在左右两翼,以步兵为主力从正面进攻,战斗时,左、中、右三军齐头并进。“并攻而前”,即可击败敌人,取得胜利。 六、犬韬 《犬韬》共10篇:《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 《分合》论述了集结军队、约期会战的原则和战法。指出:要将分散在各地的分队集结起来,大将必须首先确定会师的地点和时间,然后再通知所属各部将领。战争中时间就是生命,就是胜利。遵守时间、赢得时间,就会赢得胜利。因此,必须严格时间观念,以争取胜敌获功。这就要严格军纪,对按时间到达集结地的,予以奖赏;不能按时到达指定位置的,予以惩罚。“如此则远近奔集,三军俱至,并力全战”,击败敌人。 《武锋》,“武锋”即勇猛的突击部队。本篇指出用兵作战,必须有勇猛善战的突击部队,其次要善于把握有利战机。并详细列举了“敌人新集”“人马未食”“天时不顺” “地形未得” “疲劳”“不戒”“将离士卒”“奔走”“不暇”“乱行”“心怖”“涉长路”“济水”“阻难狭路”等14种可以利用的战机。因战场形势千变万化,有利战机稍纵即逝,所以捕捉、把握或创造有利战机,是取胜的关键。强调只要抓住战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即可取得作战的胜利。 《练士》论述了挑选士卒和编组队伍的原则。士卒的选编作为军队建设的一个基本要素,直接关系到军队战斗力的强弱。要根据士卒身体的强弱、身材的高低、社会地位、思想及心理状况的不同,把士卒分成不同的类别,组编成不同的分队,即本篇中所列举的“冒刃之士”“陷阵之士”“勇锐之士”“勇力之士”“寇兵之士”“死斗之士”“敢死之士”“励钝之士”“必死之士”“幸用之士”“待命之士”等多类。这样做,平时有利于管理训练,战时有利于发挥各自的特长。 《教战》阐述的是军队进行军事训练的内容与方法。其训练内容是:使士兵明确了解各种指挥信号和方法,掌握“金鼓之节”,保持行动一致,步伐整齐;要三令五申,强调训练纪律,使士兵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教会士兵按时起居作息,熟练掌握和使用各种兵器以及熟悉不同的阵法。其训练方法是:贯彻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的原则,先单兵后合成,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由简到繁,不断提高训练水平,这样练成的军队方“能成其大兵,立威于天下”。 《均兵》,“均兵”指的是各军兵种作战能力的对比。本篇首先指出了车兵、骑兵、步兵的不同特点、地位和作用:“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阵、要强敌、遮走北也。骑者,军之伺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遮走战车的重大作用在于攻坚陷阵、截击强敌、断敌退路,骑兵则可用以侦察警戒、跟踪追击溃逃之敌、切断敌人粮道和袭击散乱流窜的敌人。接着比较了平坦地形和险隘地形两种情况下步兵、骑兵和车兵之间的作战能力。最后论述了车兵的编制及其在平坦地形上应采取的不同战斗队形,骑兵的编制及其在平坦地形和险隘地形上采取的不同战斗队形。 《武车士》,“武车士”指的是勇猛善战的战车兵。本篇论述的是选拔战车兵的标准、条件与方法。首先,强调战车兵的年龄宜在40岁以下,身高7尺5寸以上,有良好的驾车技术,箭法娴熟,武艺高超;其次,指出战车兵待遇从优,即“不可不厚”。 《武骑士》,“武骑士”就是勇猛善战的骑兵。本篇说的是选拔骑兵的标准、条件与方法。选拔骑兵的标准,首先是年龄在40岁以下,身高7尺5寸以上,其次是身体强壮,射术精湛,箭技高超,能够“越沟,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最后同样强调对骑兵在待遇上“不可不厚”。 《战车》论述了车兵作战的不利地形和有利地形。战车有较强的攻防能力,但宜于平原旷野作战而不适于山林和泽薮地区。因此,地形、地貌、道路等条件都会影响到车战的胜负。本篇首先指出了车、骑、步兵的战术特点:“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接着具体论述了车战的“十死之地”,即十种不利地形;车战的“八胜之地”,即八种有利战机。最后指出了将领如果“明于十害八胜,敌虽围周,千乘万骑,前驱旁驰,万战必胜”。 《战骑》论述了骑兵作战须把握的有利战机及应避开的不利地形。指出:骑兵作战有“十胜九败”,即十种有利战机和九种不利地形。十种有利战机是:“敌人始至,行阵未定, 前后不属” “敌人行阵不固,士卒不斗”“敌人暮欲归舍,三军恐骇”“敌人奔走,士卒散乱”等,在此种情况下,只要使用骑兵冲击,即可取胜。九种不利于骑兵作战的地形是:败地、围地、死地、没地、竭地、艰地、困地、患地、陷地。最后指出:“此九者,骑之死地也。明将之所以远避,暗将之所以陷败也。” 《战步》论述的是步兵同战车、骑兵作战的方法。“步,贵知变动”。其最大的特点是灵活性大,并宜于各种地形、天候和战斗形式。但快速性不如骑兵,稳固性不如战车,是其弱点。故本篇首先指出,步兵同战车、骑兵作战,必依托丘陵险阻,占据有利地形;在兵力部署上,以长兵器强弩在前,短兵器居后,轮番战斗。继而论述了在无丘陵险阻地形可依托的情况下,同战车、骑兵交战,须将部队布列成“四武冲阵”。并设置行马、蒺藜等障碍物,以迟滞敌军行动,再深挖战壕,构筑防御工事,使可抵挡敌军战车和骑兵的进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