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与中国批判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7 属于: 世界史

黑格尔中国批判

黑格尔与中国批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黑格尔对中国的批判中指出中国只是一个君主覆灭的反复。几千年中,古代帝王换班执政,任何一次改革都没能使这个国家取得任何的进步。

黑格尔与中国批判

黑格尔图片

在这种家长制的国家里面,臣民像是未成年的孩子一味地依赖父母,皇帝就像父亲,掌管着一切。中国政府也完全建立在家庭伦理之上,中国宪法也是一种家庭精神,并不存在主观性的因素。并且中国人没有独立性特征和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只有迷信。这才是中国原本的面貌。

黑格尔与中国批判间的关系还体现在了黑格尔对孔子的态度中。他认为孔子及其学说只是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老道的,简单善良的毫无出色之处的基本教育。我们并不能从中获得任何的特殊教育。孔子所讲的道德常识我们从任何一个民族中都可以得到,甚至更好。孔子所要求人们应尽的义务只是形式上的,而并非是自由的内心情感。

黑格尔与中国批判还可从黑格尔对中国科学的看法中体现出来。他认为:“中国所有的科学与技术都是原始的落后的。”在中国虽然各种科学似乎受到极大的尊重和提倡,但它们缺少自由的园地和兴趣,中国的科学绝对的以国家的实用为主。而并没有真正去感受科学真正的艺术。总的来说中国在黑格尔严重是一个“永无变动的单一”、“无从影响”的国家。

黑格尔为何赞扬侵略者拿破仑

黑格尔为何赞扬侵略者拿破仑这事一直让人难以相信。因为作为被侵略国家的曾经以民族为自豪的知识精英,黑格尔对侵略者拿破仑的评价里所拥有的是超越了简单民族情节的人性攀升。在黑格尔对拿破仑的评价中没有仇恨也看不出愤怒,而是将拿破仑称之为“背上的世界精神”。

黑格尔与中国批判

黑格尔图片

世界精神是黑格尔为何赞扬侵略者拿破仑的重要原因。耶拿战役结束后,带着法国征服者的姿态骄傲,拿破仑气势非凡的骑马入城,当时的黑格尔不仅没有身为被侵略国家一员的愤慨,相反他对侵略者敬慕不已。这段故事被称为德国精英对法国革命的致敬。黑格尔曾说:“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正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

在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曾批判法国革命为“破坏的怒潮”,可看似对法国革命毫不赞同的黑格尔对代表法国革命成果的拿破仑却另有看法,不仅称赞其为“马背上的精神世界”,还认为其能够将法国自由理念传播到全世界。相对于拿破仑的“征服欧洲”的事业,黑格尔的世界精神也毫不逊色。时光飞逝黑格尔的世界精神至今都是珍贵的哲学遗产。黑格尔认为能引导乃至改变历史发展的伟大人物就是世界精神的代表。了解了这一点,再来看黑格尔为何赞扬侵略者拿破仑就容易理解了。

黑格尔对孔子的评价

黑格尔对孔子的评价非常差。他说实际上在孔子那里,只有一些我们不能获得特殊教育的老练的、善良的、道德的教训。他认为孔子所论及的常识道德是我们在任何民族都可以找到的、毫无出色点的常识道德,有些甚至比在中国所找到的更好。孔子只是一个没有思辨哲学的世间智者而已。

黑格尔与中国批判

孔子讲学图

黑格尔对孔子的评价也从儒家经典《论语》上进行了说明,他认为《论语》也无太大实际价值。《论语》中孔子要求人们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但这义务并不是内心自由的情感也不是主观的自由,只是基于形式上的一种表达方式。

黑格尔还认为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在中国,除了皇帝之外的臣民几乎都没有自由可言,中国的道德学说就是为政治而服务的。君臣之间的关系就犹如家庭之间的关系。在家庭里,他们生活在血统关系和天然义务的不自由单位里面,所有号令都由皇帝发布,皇帝的号令就是家长的指令,他们并没有个人的人格。

在国家里,大家长的关系也最为显著,皇帝作为政府的基础就如同家中的严父,因为皇帝居最高的地位,是自然的主宰,一切法令都是从他出发。黑格尔对孔子的评价也延伸到了宗教方面。他说,在中国平民没有独立性,所以在宗教方面,他依赖自然界的各种对象,其中尤其依赖上天。孔子的道德学说与这种自然宗教是相结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