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屠格涅夫)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17-06-07 属于: 经典短篇小说

这一天整天没有人见到盖拉新。他没有在家里吃中饭。天黑了;大家在一块儿吃晚饭,只少了他一个人。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巨人,肩头扛了一个背包,手里捏着一根长棍,急切地、不停步地顺着特公路走去。这就是盖拉新。他只顾急急忙忙地走着,也不朝两旁看一眼,他急急忙忙地走回家去,走回自己的村子里去,走回他的家乡去。

(本文有删节)

【鉴赏】:

1852年,《猎人笔记》的作者屠格涅夫因撰文悼念果戈理的逝世而被捕入狱。在拘留所的日子里,他写下了这篇题为《木木》的反农奴制小说来回答政府的专制。

小说直接取材于作者家中的真实故事,其中的暴虐、专横的女地主的原形就是作者的母亲瓦尔瓦拉·彼得罗夫娜,而家奴安德烈便是男主人公盖拉新的原形。屠格涅夫自幼深恶痛绝母亲的残暴和任性,并同情家奴的不幸,在小说中他以爱憎分明的笔触分别描述了聋哑农奴盖拉新与小狗木木相亲相爱及其不幸命运的感人故事以及女主人的颐指气使、残无人性的暴虐行径。从而,无情地暴露了专制农奴制的黑暗与残忍,同时,又寄托了对俄国农奴的深切同情。

屠格涅夫的小说历来以情节简单、内容紧凑、主题突出著称于世,《木木》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小说大致可分为三层:一开始,作家象征性地描写了女主人的宅子及其身世,同时又着重介绍了男主人公盖拉新的身世及其处境。这是一个身长十二维尔肖克的大力士,他生来聋哑,为人诚实,正直勤劳,办事认真、性情严厉、连公鸡也不敢在他面前打架。来到莫斯科后,都市的紊乱生活使他惘然若失,他象一头发呆的小公牛被装上不知去向的铁路货车时时淹没在煤烟、火花和蒸汽中。屠格涅夫在此埋下伏笔,指出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与现实格格不入,并以此暗示他日后的不幸命运及其反抗精神。第二层,作者为了更好地突出主题,加深作品的思想性,有力地刻画人物形象,特意安排了一段关于主人公的不幸爱情的插曲:盖拉新虽然又聋又哑,但他不乏人性,与勤劳温顺的姑娘塔季雅娜深深相爱,并盼着女主人答应他们的婚事。可是,狠心的女主人却强把塔季雅娜嫁给他人。盖拉新只得忍痛割爱,被剥夺了这个人类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个插叙无论从构思上看,还是就结构安排而论都十分恰到好处,无懈可击。它不仅更好地为主题服务,而且为故事高潮的到来作了必要的准备。紧接着,故事进入了第三层,作家细腻地描述了失恋后的盖拉新无所人爱,也无所爱人,他把自己的悲哀和心爱全部倾注在被他救活的小狗身上。两者虽无言以对,但彼此心心相印,相依为命,形影不离。盖拉新为小狗取名为“木木”,并拿“她”作养女看。木木长得很漂亮且又聪明,十分惹人喜爱,就连女主人见了也高兴几分,但“她”只爱盖拉新一个,更不识女主人的“抬举”,因而受到女主人的迁怒,以致被偷偷卖掉。盖拉新因木木的不明之失悲痛不已,整夜呻吟,不料,木木却挣脱羁绊逃回主人的身边,一场人畜之间的悲欢离合令人为之心颤,盖拉新把“她”紧紧地抱在怀里;木木一口气在舐他的鼻子、眼睛和胡子。这决非是人畜之间的变态情感的发泄,而是被惨无人性的社会扭曲了的人性与被人格化了的物性的情感交流。这不能不深深打动读者,然而,屠格涅夫是最严峻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不但没有就此作罢,反而紧紧攫住读者的心,不露声色,不加渲染、十分平静地讲自己的故事。厄运并没有离开这一对“父女”,木木终因扰乱罪而被判死刑。整个宅邸兴师动众要给木木执行死刑。但小说出乎读者的意料,木木的死刑执行者,不是别人,正是盖拉新自己。读者可以想象,这完全是因为盖拉新对木木爱得太深而又无权再保护“她”。他不忍心目睹木木惨遭别人的毒手,只得亲手处死木木。人类还有什么爱比之崇高!还有什么恨比之入骨!这一揪人肝肠之笔不愧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