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一五”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情况介绍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17-08-14 属于: 福建历史

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 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个计划的编制从1951年春开始,历时4年多。在此期间,中央要求各省市制订相应的地方性经济建设计划,以保 证国家经济建设计划得到圆满的实现。据此,福建省根据国家的总计划以及本省的具体情况,从1952年8月着手编制《福建省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1955年4月,国家计委把提交全国党代会讨论的国家“一五”计划草案发到各省。福建根据这一草案对本省的计划再作修改后,于 1955年6月提交中共福建省第三次代表会议讨论通过。

中共福建省委和省政府根据中央编制“一五”计划的指导原则,分析了本省省情之后,确定在“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建设以发展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林业生产为 首要任务,同时有计划地发展地方工业,稳步地进行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本省大规模进行工业建设创造条件。在工业建设项目上,以支前备战完成军 工建设为主要任务,以鹰厦铁路和古田溪水电站为重点投资工程,并新建、扩建一批为农业生产和为人民生活服务的工业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建设总的布局,实行 农、轻、重相互配套。

福建“一五”计划提出7项基本任务,规定了实现目标。主要指标为:到1957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0.5亿元,比1952年增长54%。其中工 业总产值增长1.17倍,达到4.22亿元,在工农业中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14.6%上升到20.5%;农业总产值增长36.8%,达到12.78亿 元。

整个“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是福建工农业生产建设发展比较好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全省基本建设总投资8.547亿元,比新中国成立头3年增加 10.7倍。其中,工业占18.6%,农林水利占6.56%,交通、邮电占58.84%。由于福建地处海防前线,没有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全省投资的重点 用于支援海防建设、修建铁路和公路交通设施。为了圆满完成“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省委、省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制订了一系列措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在农业方面,党和政府首先加强对农业生产的全面领导,强调以农业合作化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全省农村工作的中心;同时,积极建立社会主义的农业事业 和企业机构,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在“一五”期间,全省共建立国营农场77个、拖拉机站2个、农业技术推广站428个、种子站60个、兽医站65个以及农业 科学研究单位8个。为了提高农田产量,从水利、肥料、耕作制度3个方面加强科学管理,帮助和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另外,在财政上予以支持,在此5年当中,全 省农业投资3531万元,水利投资5067万元,发放各种农业贷款2.6亿多元;同时,在税收方面减轻农民负担,对贫苦农民予以免税,对兴修水利、提高耕 作技术以及发展经济作物和老区、灾区都采取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

“一五”期间,农业方面投资最多的是水利建设,从而改变了过去福建年年遭受旱涝灾害的落后面貌,改善了生产条件。“一五”时期,全省水利工程共完成土 石方8739万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积428万亩。特别是在合作化高潮的1955年冬和1956年春,成绩最为显著,上场民工最多达70万人,共4252万 个工日,完成土石方4508万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积174万多亩。

在工业方面,福建省的基础十分落后薄弱。根据这一情况,中共福建省委和省人委有计划地进行工业建设。“一五”期间,工业建设投资将近1.6亿元,新 建、扩建项目2389个。根据福建的实际情况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轻工业。轻工业投资在整个工业投资的比例达到48.20%。其中制糖、食品、造纸工业为 其主要产业,把原先的手工作坊改造成为机械化作业,为福建轻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此外,福建的机械工业也在“一五”期间得到较快发展,通过对小厂的合并、改组、扩建,先后建立福建农业机械厂、福州机床厂、福州通用机器厂、福州动力 机厂、厦门锻压机床厂等19个机械工业企业,大大增强全省机械制造能力。福建的水利电力资源十分丰富,新中国成立以前一直没有得到开发利用。“一五”期 间,福建把电力工业建设作为全省工业建设的一个重点,水电基建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的30.20%。其中重点项目古田溪水电站于1951年3月破土动 工,1956年3月全面完成一级电站一期工程。在此期间,福建的化学、医药、橡胶、搪瓷、玻璃等过去没有的工厂企业,也相继建立起来。

这一时期,福建有计划地加大对重工业的投入,合理地调整工业结构,使轻、重工业的比例发生良性变化。福建省在工业建设开始的时候几乎没有重工业,只有 单一的轻工业和手工业。随着工业建设的开展,工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重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1952年,轻重工业的比重分别为89%和11%,到 1957年,重工业比重上升为17%,轻工业则降为83%,其比例逐年趋向合理。但是,由于福建的资源、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制约,福建的重工业还是非常 薄弱,钢铁、煤炭等主要重工业产品大部分还要依靠外省调拨。

在交通运输方面,为了适应工农业生产发展和支前的需要,交通运输事业有了较大发展。这一时期修建了鹰厦、外福两条铁路,还兴建公路4000多公里。这些项目在全省交通运输中发挥了骨干作用,为福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鹰厦铁路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国家投入价值400万两黄金的资金。这条铁路全长693公里,起自江西鹰潭,经闽北山区,纵贯福建 中西部,直达厦门市。为了修建这条铁路,国家和福建党政军各部门全力以赴,从1952年2月开始动工,派出4207名干部,组织军民10万人的筑路大军, 艰苦奋战,克服重重困难,穿越重山峻岭,跨过千米海峡,移山填海,于1956年12月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完工,1957年5月12日全线通车。这条贯通福建 中部的交通大动脉的建成,大大提高了战时军事调动能力,加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战略力量,同时也加强了民用物资的运输能力,对福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 用。

鹰厦、外福线建成以后,又陆续修建了7条铁路支线和118条专线,总延长140公里。这些支线和专线的建成,为工矿建设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重要通 道。同时,全省公路建设也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一五”期间,先后新建或改建福州至温州、永安至泉州、漳平至岩等一批重点工程和干线公路,新增公路 2202公里。到1957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已达6034公里,比1952年增加112.5%;货运量达725万吨,客运量1254万人次,分别比 1952年增加7.5倍和13.6倍。水上运输在“一五”期间也有较大发展,客货运输总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在财经贸易方面,福建省财政充分发挥积累资金,支援建设的作用。“一五”期间,全省财政收入累计12.94亿元,年平均增长7.9%。财政收入的增长 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财政支出从过去的保证政府、军队供应为主,转向扶植生产、进行经济建设投资。5年预算支出中,经济建设费占40.3%,社会文 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占30.9%,行政费占27.8%,其他费用占1.1%。

经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福建省国营商业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全省城乡形成了以国营和集体的合作社商业为主,个体商业与集贸 市场为辅的商业格局。“一五”计划最后一年的1957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1.92亿元,比1952年增长104%。市场繁荣活跃,供求基本平衡,物 价比较稳定,是福建历史上市场状况较好的一个时期。

在文教卫生事业方面,1953年以后,对教育事业的投资逐年增加。至1957年,全省学校基建投资完成数比1952年增长59.4%,教育事业费实际 支出数比1952年增长1倍多。全省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各类各级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全省卫生事业也得到显著发展,各种卫生机构 1957年达到2068个,比1952年增长2.3倍;拥有床位数1.08万张,比1952年增加57.2%。

经过全省人民的艰苦奋斗,福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于1956年提前一年基本完成。1956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19.46亿元,比1952年增长 42.8%;农业总产值由1952年的9.4亿元增加到11.94亿元,粮食总产量88.7亿斤,比“一五”计划规定的指标超额6.8%;工业总产值 7.52亿元,比1952年增加54%;1956年基本建设投资6.3亿元,完成新建、扩建投资项目1600多个,超过计划近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