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乐器 壮族乐器“琤尼”发展史简介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20 属于: 传统文化

  历史悠久的琤尼,以前曾称作壮族七弦琴、瓦琴、唐琴、福琴、神琴等,这大多是今人根据琴的形状,并附会汉族乐器而来的,很不确切。它必须与汉族的七弦琴(古琴)有所区分,“琤尼”字也并非古筝之筝意。它是源于东兰、凤山故乡,于桂西北山区土生土长的壮族特有的古老民间拉弦乐器,是壮族音乐文化的一颗明珠。在中国乐器史上,壮族的琤尼也和汉族古代的轧筝一样,同为弓拉弦鸣乐器的鼻祖,只是流传的地域不同而已,轧筝是在北方的陕西山西山东河南等地,琤尼则是在南方的广西。

  由于壮族古代没有文字,故在历史文献中很难查寻到琤尼的详尽记载。它的起源和历史沿革,只能从民间传说故事、近代地方志、民间歌谣和老艺人的记忆中去追寻。根据《凤山县志》记载:宋代之时,凤城确有姓罗的土司,而且是兄弟两人,一个叫罗绍远,一个叫罗绍迁,是远近闻名的富户人家。

    当地壮家人都称他们是土司头人,流传至今的许多凤山民间传说故事和歌谣,都与这两个土司有密切关系。在东兰县,相传明代初年,有位县令来上任,当地名流曾组织过一支四十至五十人的大型琤尼乐队为其捧场,后来县令立碑纪念他上任时的排场,就将当时来祝贺的名流和乐手的名单都刻在了石碑上面,将其立于县令家的厨房前。

壮族乐器 壮族乐器“琤尼”发展史简介

  县令更换,年代久远,今日石碑的下落已无人知晓。1984年,据东兰县长江乡安桃村琤尼老艺人韦连登(时年74岁)的回忆,他的琤尼演奏技艺是跟爷爷学到的,他的祖爷爷共传给他爷爷七十一首乐曲,而他仅学得十五首,现在只记得八首。

    综上所述,琤尼出现于宋代,约有900余年的历史,在明代初年至清乾隆年间的400年里,是它发展、兴盛的时期,在壮族民间普遍流传,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