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17-09-23 属于: 杜甫的诗全唐诗

春望 简体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繁体版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牴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chūn wàng 拼音版

guó pò shān hé zài , chéng chūn cǎo mù shēn 。
gǎn shí huā jiàn lèi , hèn bié niǎo jīng xīn 。
fēng huǒ lián sān yuè , jiā shū dǐ wàn jīn 。
bái tóu sāo gēng duǎn , hún yù bù shèng zān 。

鉴赏

杜甫(唐)的《春望》选自唐三百首,全唐诗:卷224_63。

【注释】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二两联描绘了杜甫所见到的京城荒凉和春天的绚丽景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表明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春望》。

诗人杜甫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杜甫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春望》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第二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杜甫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鉴赏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展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

尾联的大意是:面对河山的沦陷,家人的离别,满头白发的杜甫因此而焦虑忧愁。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已纷纷断落,如今稀疏的短发,几乎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描绘的这一细节,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杜甫忧国和思家的情怀。

【鉴赏二】 1、“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2、《春望》这首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杜甫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春望》这首诗的与唐代安史之乱有关。

4、题目《春望》中的“望”字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抒发了诗人杜甫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7、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鉴赏三】 整首诗表达了杜甫忧围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杜甫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诗中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