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的历史_《十万个为什么》
镜子的历史
过去没有bō璃镜子,人们就用银或铜锡合金来制作镜子。金属镜子在空气中很容易变暗。为了防止空气和镜面接触,有人用bō璃把金属面盖起来,就像放照片的镜框一样。
于是,bō璃镜子诞生了。
你想知道镜子是怎么做的吗?
拿来一块bō璃,上面铺上一张锡箔(bó),然后浇上水银。水银把锡溶解后,溶液牢牢地粘在bō璃上。最后在整块bō璃上均匀地涂上金属。这种制作镜子的方法我们用了很久。
后来,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明了一种更好的制镜方法。他使用了一种可以沉淀出银的特殊溶液,把这种溶液浇到bō璃上后,银就沉淀在bō璃上了。半个小时后,bō璃就蒙上了一层发亮的薄膜,最后,他再涂上漆以保护薄膜。
这个方法可以避免人直接和水银接触,毕竟水银是有毒的物质,而且涂银的镜子比涂水银的镜子要亮得多!
制作镜子看起来不是什么难事。可是300多年前,只有威尼斯可以制作镜子。威尼斯人把制镜法看作机密,一旦有人把它传出去,就要将其处死。为了保密,威尼斯政府把所有的制镜工厂都迁到了穆拉诺岛上。
一时之间,这个岛上拥有了四十多个工厂、成百上千的工匠。庞大的产量和繁荣的贸易使这里呈现出一片盛世景象。仅法国一个国家每年就要运走两百多箱镜子。而且,这个岛上的厂子还生产其他各式的bō璃制品。那个时候,这里制作威尼斯酒杯和花瓶的精湛的工艺让人叹为观止!
岛上熟练的工匠在威尼斯备受推崇。bō璃工匠的称号一度可以和贵族的称号相媲(pì)美,就连岛上的议会成员都是由bō璃工匠选举产生的。那时,连威尼斯警察都无权管理岛上的居民。
可是,这些bō璃工匠也很受限制,那就是——他们不能到国外去,否则就要被判处死刑,家人也会受牵连。当然,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保住制作工艺罢了。可是,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限制,威尼斯人也没有守住自己的秘密。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天,法国驻威尼斯大使接到当时的法国权臣科尔柏的密信,信中要求他迅速为新创办的皇家制镜厂招揽工匠。
这可难倒了大使!作为常驻威尼斯的大使,他很清楚,从穆拉诺镜子厂说服工匠是何等困难。威尼斯的法律明文规定:“如果bō璃工匠将自己的技艺输出国外,必须勒令他回国。如果他不听从,就监禁他的家属。如果依然无效,就要对他实施暗杀。”即使大使可以找到工人,但要把这一切做得滴水不露,也是一件难事。作为大使,总不能公开破坏驻任国的法律吧!
事情真让人为难,大使该怎么办呢?
一天夜里,一艘平底船停靠在法国驻威尼斯大使馆门口,一个披着黑斗篷的人趁着夜色钻进了大使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这个人才从大使馆里出来。
接下来的几天里,人们经常看见那个神秘的披着斗篷的人在大使的办公室里进进出出。那个人是谁?他要干什么?如果可以窥探大使的办公室,你就会发现,那个人是岛上一家杂货店的老板,和他谈话的竟然是法国大使!可是他们在谈什么呢?没有人知道。
一两周后,法国大使给科尔柏送上了回信。他在信中说:“已经找到四个愿意去法国的工匠了!相关事情他也已经安排好了!”原来这就是大使和杂货店老板商谈的事情。
又过了几周。一天晚上,一艘浅水船悄悄靠近小岛,上面载着24个全副武装的人。在杂货店老板的引导下,他们带着岛上的四个人,驶向了遥远的法国。杂货店老板则拿着满意的酬劳回家了。
等到威尼斯政府发现这件事情,那四个制镜工匠已经在巴黎开工了。为了躲避威尼斯大使的搜查,他们被藏在一个十分隐秘的地方。
不过,四个工匠显然不能满足法国的需求。很快,又有四个工匠从穆拉诺岛逃跑了。
由于一直找不到皇家制镜厂,威尼斯驻法国大使也丢了官,继任的是一个叫基斯丁尼亚尼的能干的大使。新大使很快找到了那些逃亡的工匠,并且说服了几个工匠回国。
不过,科尔柏也没闲着。
他用金钱、舒适的生活等很有诱惑力的条件极力挽留威尼斯工匠,甚至还帮助他们的家属逃出威尼斯。
这样一来,逃亡的威尼斯工匠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基斯丁尼亚尼大使的免罪承诺和金钱回报都不能改变他们的决定,因为他们完全适应了巴黎的美好生活!
不过,他们高兴得似乎太早了,别忘了威尼斯还有一条暗杀逃跑者的法律呢!
1667年1月,在皇家制镜厂做工的威尼斯最好的工匠猝死。三个星期之后,擅长吹bō璃的工匠也死了。他们都是被毒死的。同时,在威尼斯本土,两个企图逃跑的bō璃工匠遭逮捕后也被处死了。
死亡的阴影笼罩着在皇家制镜厂做工的威尼斯工匠们。他们开始企求回国,这时科尔柏也不阻拦他们了,因为法国人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秘密。而且,这些工匠的离开也替法国省了一大笔开销。
威尼斯工匠离开了,皇家制镜厂的工作却没有停止。法国的宫廷里出现了本国制造的镜子。宫廷的妇女们对着新式的法国镜子梳妆打扮,似乎没有人想到那些因为镜子而颠沛流离的可怜的工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