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百科>口蹄疫是怎样传染的?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09 属于: 知识百科

  •   口蹄疫是偶蹄类动物(等)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病毒,经接触传播。主要症状是体温升高,口腔黏膜和蹄部发生水疱并且溃烂,嘴里流白沫,跛行。有时也能感染人,并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甚至死亡。

      人曾因接触口蹄疫病畜及其污染的毛皮,或误饮病畜的奶,或误食病畜的肉品等途径而感染。人一旦受到口蹄疫病毒传染,经过2~18天的潜伏期突然发病,发烧,口腔干热,唇、齿龈、舌边、颊部、咽部潮红,出现水疱。皮肤水疱见于手指尖、手掌、脚趾。同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或腹泻,有时并发心肌炎。患者对人基本无传染性,但可把病毒传染给牲畜动物,再度引起畜间口蹄疫流行。

      口蹄疫的发生

      1514年,意大利首次发生口蹄疫。1898年,口蹄疫被确认是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口蹄疫发生时,一般采用宰杀患病牲畜并销毁尸体进行处理,会给畜牧业造成严重损失。国际兽疫局将口蹄疫列为“A类动物传染病”名单中的首位。世界上许多国家把口蹄疫列为最重要的动物检疫对象,中国把它列为“入境动物检疫一类传染病”。

      口蹄疫的病源

      口蹄疫的病源为口蹄疫病毒,在病畜的内唇、舌面水疱或糜烂处,在蹄趾间、蹄上皮部水疱或烂斑处以及乳房处水疱排出病毒最多,其次流涎、乳汁、粪、尿及呼出的气体也排出病毒。

      这种病毒在外界的存活力很强,在污染的饲料、饲具、毛皮、土壤中可保持传染性达数月之久;在污染的冻肉中更能长时间存活,而造成远距离运输销售传播。阳光曝晒、一般加热都可杀灭口蹄疫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