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的由来与故事_知识百科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09 属于: 知识百科

  •   从古书记载、先民遗下的器物,以及甲骨文的记事,可知在商代以前到大约公元前3000多年之间,人们饮酒已很普遍。商人祭天地鬼神与祖先都用酒,并有过于嗜酒的恶习,可见造酒已很发达。一般认为夏禹时“帝女仪狄作酒”或禹之后的“杜康作酒”,但也有人认为时代就有酒了。晋代江统在《酒诰》中说:“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入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所谓的“仪狄”、“杜康”,可能是改进或创新制酒方法的人,不见得就是虚构。至于仪狄是女人,更可与“咀嚼造酒”有关。

      中国古代的酒可分四大类:醴、酪、láo、鬯。其中醴、láo和鬯都是谷类经复发酵制成的酒,而酪可以是果类或乳类经单发酵制成的酒,也可以是谷物蒸酿成的酸汁。酪在远古时代就有,之后有醴,再后有láo与鬯。

      醴是较淡的酒,很可能最早是由咀嚼谷物,利用唾液中的唾液淀粉使之发酵成酒,然后又渐改用发芽的谷类,以其所含的造酒,即所谓“蘖造醴”。但是咀嚼造酒嫌不够文明,而在中原地区先被淘汰,由蘖(谷芽)制成的酒又太淡薄,但其制法到了明代则已失传。

      由坏饭制的酒称为“láo”,有汁有滓,可以同时食滓饮汁,也可以饮汁弃滓。滤出的汁称“酸”,又有“白酒”之名,而滓称为“糟”,可以加水再酿成“酾”或“狎”,都是淡的“薄酒”。

      鬯是谷类加曲酿成的酒,用草曲酿制的叫“鬯”,以麦曲酿制的叫“柜鬯”,以药曲酿制则称为“郁鬯”。最早的曲可能是起源于中国南方的草曲,又称小曲,传到华中后演变成药曲,再传到北方才有麦曲,也称大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