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的由来与故事_知识百科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09 属于: 知识百科

  •   二胡是中国古老的民族拉弦乐器之一。关于二胡最早的记载是在宋朝,称二胡为胡琴或南胡。二胡的前身可能是“奚琴”,在唐代的北方奚族,用竹片夹在两弦之间磨擦而发音的叫奚琴。到了公元11世纪,宋代音乐理论书籍《乐书》有关于奚琴的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善其制,以竹扎之,至今民间用焉。”明代尤子求《麟堂秋宴图》所绘的胡琴图与现在的二胡很相似,即卷颈首,二弦,用尾拉奏,并置有千斤。

      弓弦乐器,虽比其他乐器出现得较晚,但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尤以明清以来,弓弦乐器以“能歌善唱”的特质,为适应地方戏曲伴唱所需,逐渐繁衍出各式各样的胡琴,粗略统计便有50多种;如伴奏梆子戏的板胡、京剧的京胡、粤剧的粤胡、越剧的二胡,其普及程度居于胡琴类的前列。如以琴筒结构分类,皮膜结构的就有11种,板面结构的约有12种。胡琴,音色柔美圆润,擅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可独奏、合奏,可说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便有“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的记载。

      到了清代,多种变体胡琴的出现,胡琴遂成为中国弓弦乐器的统称。至于二胡名称的由来,说法不一。据考,可能是清末南方民间艺人给取的名字,它最初叫“二嗡子”,“二”是与高音胡琴相比较而言,意即高音第一位,低音第二位;而当时流行京城的京剧,伴奏所用的京胡,它的发音高亢、嘹亮,但为使伴奏更富于层次感,特别加入了发音柔软、比京胡低八度的第二把胡琴。由此分析,从京剧伴奏中排第二位的胡琴,再从它的定弦和音色来看,可否说明胡琴名称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