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长”名称的由来与故事_知识百科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09 属于: 知识百科

  •   明清两朝各省的行政长官称为巡抚。辛亥革命后,各省成立军政府,集军政于一体,最高长官称为都督。其间各省也有在都督之下设立民政部,以民政长作为行政长官,处理一省行政事务。

      民国二年(1913)1月8日,袁世凯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简称《划一令》),对各省地主行政作了统一的规定:各省行政长官称民政长;行政机关称行政公署。各省设民政长1人,总理全省政务,由中央政府任命。1月10日,袁世凯公布命令:各省民政长由都督兼任。以后,陆续任命了一批文职人员担任民政长。民国二年5月23日,袁世凯为加快帝制又公布了《省官制》。《省官制》把省行政长官名称由民政长改为巡按使,行政署改为巡按使公署,使各省的行政长官名称和明清两朝名称相仿。

      袁世凯帝制失败以后,黎元洪于民国五年7月6日公布命令:各省巡按使改称省长,巡按使公署改称省长公署。这是中国第一次出现省长的名称。以后,虽然各省行政长官名称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省长这个称呼一直保留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