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的由来与故事_知识百科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09 属于: 知识百科

  •   我国古代称退休为“致事”、“致政”或“致仕”。《礼记`曲礼》说:“大夫七十而致事。”“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尚书大传》也说:“大夫七十而致事,老于乡里。”

      汉代,官员要致仕,必须申请,说明缘由。致仕有两种:一为老,二为病。告老告病,皆卑称“乞骸骨”。

      退休一词,始见于唐宋文籍。唐代散文家韩愈《复志赋序》:“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宋史`韩贽传》:“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以自娱。”

      唐朝退休制度,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致仕年龄较灵活;致仕手续简便,只要造册上报即可;对致仕官员举行欢送仪式,敲锣打鼓,送归老家,很有人情味;致仕官享受优厚待遇。首先在政治上,三品以上官致仕后,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国事决策。其次在经济上,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受皇帝特恩,可给全薪退休。六品以下,则赐田养老。

      两宋时期,退休制度又有新的规定。宋制,文官年满七十为致仕之期,武臣可延长十岁。若自愿亦可提前致仕。但少数元老大臣,不在此限。两宋对退休官员的安置和待遇,优厚备至,无以复加。

      明清之际,关于退休年龄,洪武元年(1368年)规定:“凡内外官员年七十者,听令致仕。”清朝文官,六十岁令致仕。武官则不然,副将以下,年满六十,一概退休。低级武官,退休更早,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明清以后,破除古制,将退休年龄提前10年以上,且带有强制性,是明清两代高度集权政治所致,客观上也比较合乎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