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的由来与故事_知识百科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09 属于: 知识百科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七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这就是中国著名的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的发明,是对天象长期观察、反复探索的结果。英国学者李约瑟赞道:“中国人在阿拉伯人以前是全世界最坚毅、最精确的天文观察者。”

      迄今保存最完好的最古的天文台“登封观星台”,坐落在古都洛阳东南的登封县告成镇。相传周公曾风尘仆仆,从西周首都镐京来到这里,主持过测量日影。至今还珍藏着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所立的石表,上刻“周公测景台”五个字。

      在观察、测量太阳位置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年划分为若干“节气”。春秋来年,根据每年“冬至”时刻的测定,推算出一年岁实是365.25日,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精密的数值,为准确预告季节、反映气候寒暖变化提供了条件。《春秋》一书中,已有许多春夏秋冬四季的记载:西汉时《淮南子`天文训》一书则完整地记录了全部“二十四节气”。惊蛰、清明、谷雨等名词与天气、物候的对应,足以证明它同农业畜牧、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它至今仍为我国人民所沿用。

      分析二十四节气,“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和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根据天文来划分的。当太阳位于黄经0度时,太阳光直射赤道,这时是春分;当太阳在黄经90度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时是夏至;当太阳位于黄经180度时,太阳直射的地方又回到赤道,这时是冬至;“二分”、“二至”表示季节的转折点,“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是“二分”、“二至”中间的时间。

      二十四节气中大部分是反映气候的,如:表示温度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示降水和水气凝结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其他的节气则是反映物候现象和农事活动的。如:“惊蛰”表示地下的小动物开始出土活动;“清明”表示草木繁茂,天气晴朗;“小满”表示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芒种”表示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时节。